日本大選結束,民主黨席捲衆院三百零八席議席,自民黨勉強維持一百多席,變天和政黨輪替成爲現實。新政府在內政上有何新招高招,把日本低迷的經濟拉上去,各方都在拭目以待。但是,選舉中的外交政策宣示,已讓各國密切關注,尤其是美國和中國。美國的擔心當然有道理,因爲民主黨外交政策強調日美平等,強調把美國核力量撤出日本,強調「脫美入亞」,但是,中國的樂觀就有待商榷了。
民主黨領袖強調首相不參拜靖國神社,不與中國搞對抗,中方似乎就興高采烈。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所所長馮昭奎表示,民主黨上臺,在處理歷史問題時要比代表日本「右翼」勢力的自民黨更加理性,不會把歷史問題外交化和政治化,有利於中日關係的緩和與發展。他認爲,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是中日關係的癥結所在,民主黨上臺後不會像自民黨一樣去參拜靖國神社。在南京大屠殺和日本教科書問題上,是跟日本的教育體制有關,民主黨上臺後不會如很重視意識形態、帶有日本民族主義色彩的自民黨一樣歪曲歷史,中日關係會進一步緩和。
這種看法,是把中日關係簡化了,存在很大的盲點。其實,中日關係是一個相當複雜的競爭關係,是亞洲關係中最獨特的雙邊關係,歷史問題只是這種複雜關係的表象,最容易激發民意的騷動和媒體的敏感,成爲政治結冰或者解凍的表徵。
您已閱讀37%(523字),剩餘63%(8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