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希望之鄉」的談論就到此爲止吧。人們原以爲,對那些拼命從本土投資組合公司那裏榨取利潤的全球性私人股本公司來說,中國會提供一條賺錢的出路。但事實證明,問題要棘手得多。
中國表現出了些許好客之情:上海已加速放寬了註冊條件,減輕了海外私人股本公司與當地公司共建的合資公司的稅負,還爲設立人民幣基金的合資公司打開了綠燈。但是,湧入中國市場的海外私人股本面臨兩大問題。頭一個問題是交易流成長遲緩:Dealogic的數據顯示,今年迄今爲止,由保薦人領頭的收購交易減少了66%。此外,儘管以價值衡量,外幣交易仍占主導地位,但以交易數量衡量,中國本地基金正在掌握主動權。總部位於北京的研究機構清科集團(Zero2IPO)的數據顯示,今年第二季度,人民幣基金的交易數量是由海外公司領頭的交易數量的3倍。
第二個問題可能更加嚴重。海外公司花費多年時間耐心地打下基礎,以便爲迅速成長的中國企業提供股本,最後只落得如此下場:中國政府取消了對銀行放貸額度的限制,廉價貸款遍佈整個國家。以往,銀行信貸是限量供應的,中長期貸款的其它非銀行來源也被有效封堵。10年來的大部分時間裏,貸款存量總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在不斷下降。但在今年上半年,信貸閘門被徹底敞開。坊間傳聞,大量公司拒絕了私人股本公司開出的條款清單,轉而從當地銀行獲取幾乎未附加條件的廉價貸款。
您已閱讀79%(568字),剩餘21%(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