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寬鬆貨幣政策

慎思寬鬆貨幣政策的退出時機

芝加哥大學教授克魯斯內爾:擺脫金融危機就像擺脫尷尬的社交聚會一樣:適宜地退出非常重要。各國央行面臨的挑戰是,如何做到避免通縮、提供貨幣融通以恢復經濟成長,同時不引發嚴重通膨。

擺脫金融危機就像擺脫尷尬的社交聚會一樣:正確地退出非常關鍵。1936年至1937年,美聯準(Fed)曾在 「退出戰略」方面犯下嚴重錯誤。這一次各國央行正確選擇退出時機將至關重要。

73年前,由於擔心銀行利用其在美聯準累積的鉅額準備金發放貸款,由此導致「未來的信貸擴張不可控制」,美聯準提高了準備金率以吸收這些資金。這種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的做法葬送了自1933年開始的強勁復甦,並導致了1937年至1938年間的「雙谷」衰退(double-dip)。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在他們合著的《美國貨幣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書中將其稱爲「有史以來最嚴重的一次衰退」。

現在,人們非常擔心,在美聯準以及許多其它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累積的大約7000億美元超額準備金,可能會引發通膨。各國央行不能重複1936年至1937年期間過早「退出」的錯誤。

您已閱讀19%(431字),剩餘81%(18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