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股市

Lex專欄:亞洲股市的獨立之路

相對於經合組織成員國股市,亞洲股市雖遠未提供多樣化選擇,卻演繹了一種高風險係數的回報。或許,眼下就是亞洲股市走上更爲獨立道路的最佳時機。

「雖然貴,但貴得讓人放心」(reassuringly expensive,系著名廣告語——譯者注)這種話,就留給廣告人去說吧。隨著亞洲和西方股市之間的估值鴻溝不斷擴大,許多投資者正緊張地考慮退路。亞洲的預期本益比爲23倍,比3年均值高出約30%;美國和歐洲的預期本益比分別爲16倍和13倍,較趨勢水準高出7%和11%。過去3年,東西方之間的本益比之差平均爲4.5倍,目前是8.6倍。

往後,事情可能朝著兩個方向發展。過去亞洲股市的運行軌道多少有點偏離控制。相對於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股市,亞洲股市遠未提供多樣化選擇,不過演繹了一種高風險係數的回報率。去年,亞洲股市跌幅更深;而今年,它們的反彈力度更大。

某種程度上講,這是可以想見的:因爲全球商業週期中較易波動的環節,即生產和存貨,已多半外包給了亞洲製造商。但如果說亞洲股市在某個時候必須走上更爲獨立的道路,那就是現在。亞洲經濟體的槓桿率較低,銀行資本相對充足。亞洲坐擁全球三分之二的儲備資產。較爲穩健的財政狀況,使亞洲各國政府至少可以嘗試替代觀望中的西方消費者。以在國內生產毛額(GDP)中所佔比例計算,全球十大經濟刺激方案中,七項出自亞洲。

您已閱讀66%(498字),剩餘34%(2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