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泰航空

Lex專欄:國泰航空不稱心

國泰航空最新數據顯示,6月份客運量創「非典」以來最高跌幅,載客率繼續下滑。國泰需要進行資本重組嗎?如果需要,能得到股東支持嗎?

還是把復甦的嫩芽都喫了吧。一個月前,國泰航空(Cathay Pacific)行政總裁湯彥麟(Tony Tyler)信誓旦旦地告訴分析師,形勢已停止惡化,由此驅散了他們對配股的擔憂。週一公佈的6月份運量數據卻展現出另一番情景。客運量同比跌幅爲「非典」以來之最;雖然大幅削減了運力,載客率卻進一步下滑。至於佔總收入約五分之二的頭等艙和商務艙收入,更是連問都不要問。

不能怪湯彥麟看錯形勢,也不能怪他信賴有缺陷的預測工具。不過,眼下有必要重提兩個棘手問題:國泰需要進行資本重組嗎?如果需要,能指望股東支持嗎?持股40%的最大股東、國泰航空管理者太古集團(Swire Pacific)大概不會推辭。但持股17%的國航(Air China)目前自己也在勉強維持,而持有另外17%股份的中信泰富(Citic Pacific)則在努力擺脫創紀錄的年度虧損,將發展重點轉向特殊鋼材、鐵礦石和中國房地產市場。

國泰向國航求助,會令人感到有些荒謬——國泰淨負債與股東權益之比約爲100%,而國航約爲250%。但事實令人不安。國泰負債率已較20年平均水準提高一倍以上,營運狀況很少像現在這麼糟過。亞洲許多同行,包括澳航(Qantas)、全日空(ANA)和馬來西亞的亞洲航空(AirAsia)等,最近幾個月都進行了融資。

您已閱讀73%(546字),剩餘27%(2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