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爲何拒絕推薦同門師妹?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助理教授吳絹:推薦信是美國信用制度具體而微的體現之一,要從「信用」二字著手。因此,我毫不猶豫地拒絕成爲師妹和世交的推薦人。

年初年底是美國大學研究生院申請秋季入學的截止日期。申請來美國讀書的學子們都紛紛要物色給自己寫推薦信的人。我最近接連中招,被索要推薦信。

一個是我父親好友的女兒,碰巧和我在同一個專業領域。她正在申請一所香港大學的研究生。這個研究生專業由香港、美國和法國三個大學合作辦學。所以申請要求比較西方化,需要推薦信。我和她見過幾次,是一個很甜很乖巧的女孩子。給我的印象非常不錯。不過我毫不猶豫馬上拒絕了她的請求。另一個說來是我正宗的師妹,在我以前國內的導師門下讀研究生,現在要申請來美國讀書,因而請我寫推薦信,我也同樣一點不拖泥帶水,很乾脆地拒絕了她。

兩個人都跟我非常有關係,而且牽涉的關係比較鐵,也是我想幫的人。我爲什麼拒絕?其實不是因爲太忙,也不是因爲太懶,而是爲了不幫倒忙。我自己剛剛參加系裏的研究生招生,也讀了很多推薦信。十分明白從招生的角度推薦信能發揮的作用。推薦信這個東西其實是美國信用制度一個非常具體而微的體現。選誰推薦自己,推薦自己的哪個方面,都要從理解「信用」二字入手。

您已閱讀26%(437字),剩餘74%(126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