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真的讓人驚喜不斷,甚至不得不相信,也許金融危機下,電影真的是最受益的板塊。現如今連世界三大影展都鬧明星荒,贊助商削減預算,很多本來能請能來的也都紛紛歇了。可今年上海大不一樣,開幕式紅毯秀足足走了快兩個小時,四十多個劇組,很多參展的外國小片根本就輪不上走紅毯,這跟幾年前,必須弄幾張外國人的臉彰顯國際性大不一樣了。中國這些年造星的速度大大提高,中國製造的大片更是雲集了國內觀衆喜聞樂見的走紅藝人,爲了推廣宣傳,這些劇組扎堆上海,自掏腰包也要來此吆喝。
我有幾個切身感受。第一,大家沒那麼在乎國際影星了。以前,電影節經常爲邀請某個國際級的影星到滬頗費心思,媒體也特別在乎,好像不來幾個總顯得不國際,所以去年汶川大地震,主辦方不想大肆操辦,只能把章子怡當國際影星的代表,還是頗讓人詬病。今年,哈里•貝瑞依舊被安排壓軸紅毯,但是風頭卻不見得比《麥田》、《非常完美》這樣的劇組更抓人眼球。各大媒體最重要的版位還都是給了本土明星。最讓人跌破眼鏡的是,克里夫•厄文在上海做了一次新聞發佈會,還安排了他主演的片子全球首映,結果我們的記者在諾大的廳裏給我發短信,說怪事,只有稀稀拉拉十來個記者。想當年,這都是得擠破腦袋的。記者都到哪裏去了呢?原來同時,中國有個八零後導演在做自己的電影首映,這部低成本電影是中國電影傳媒大獎的開幕式影片,因爲該獎是由記者評選電影節的最佳國產片,所以記者就這麼拋棄了厄文先生。
第二,我越來越相信中國電影是絕對的藏龍臥虎,後繼有人。剛纔說的這個八零後導演叫楊慶,最新作品《夜店》,放映過程中觀衆爆發了近百次笑聲和掌聲,編劇導演都是他,只花了250萬人民幣,電影7月中旬上映,我看極有可能小兵立大功,大家都說這個人是甯浩第二。參賽影片《白銀帝國》曾是柏林的參賽片,這是第一次正式在國內亮相,當晚也是一票難求,導演也是處女作,但這個處女作豪華得令人瞠目,明星陣容不說,更雲集了張叔平、董瑋、陶經等幕後強手,浩浩蕩蕩的片尾字幕更讓人見識了原來處女作也可能這麼誇張。內容先不說,單製作水準是絕對沒得挑,喔,掌控大資金玩大片,也不是某幾個導演的專利嘛,導演姚樹華,你聽說過嗎?還是女導演。沒聽說過的人還很多,彭家煌原來也沒聽說過,後來看了《走路上學》,真是眼前一亮啊,樸素的故事,動人的情感外加極其精緻的畫面,到底沒白拍這麼多廣告,不給亞洲新人獎是不對的。剛纔說的這三個人,一個拍喜劇、一個玩大片、一個藝術片,三部處女作讓人見證了中國電影的三種勢力都不乏人才。投資商真的不必著急,錢不會用不出去,我們是該離開三大導一統江湖的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