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

Lex專欄:英鎊的一場虛驚

昨日,關於英國首相布朗辭職的謠言造成英鎊急跌。而事實上,在本輪危機中,英鎊的表現常與政治局勢相左。一個重要原因可能是,人們預期英國會提前舉行大選,而反對黨將取得勝利。

英國先是在財政狀況上表現得像一個新興市場,然後在政治上似乎亦是如此。週四一個短暫的時刻,外匯市場上盛傳英國首相高登•布朗(Gordon Brown)已經辭職,或因內閣造反而遭到罷黜。英鎊急跌1.3%。隨後唐寧街出面澄清,稱布朗辭職「純屬無稽之談」。這並未給英鎊帶來多少幫助。到一天結束的時候,英鎊大勢已去(可能還因受到一項大規模併購融資的影響),而布朗還在位。

其他市場沒那麼大驚小怪。富時指數下跌,而歐洲股市微升。但倫敦股市雖然下跌,卻主要是因爲礦業股走弱,尤其是力拓(Rio)和必和必拓(BHP),而非因爲政治風險加劇。債券市場甚至走強,英國主權債務的信用違約互換息差收窄了7個基點。如果這真是一場典型的新興市場危機,本應是債券大幅下挫,信用違約互換息差急劇擴大,匯率暴跌。新聞攝影機會捕捉到首相鞠躬下臺的身影。

事實上,這場危機的大部分時間,情況恰恰相反。去年,政府支持率上升,英鎊卻跌到谷底。到12月份,選民開始變得與投資者一樣,擔心公共開支猛增及其可能引發的英鎊危機。此後,布朗的支持率一路下滑。但詭異的是,英鎊反而上漲了。自5月初「報銷門」醜聞爆發以來,英鎊貿易加權匯率甚至上升了6%。其中存在許多可能的原因。其中一個可能是人們日益相信,布朗支持率的持續下滑,會迫使英國提前舉行大選,而極力強調縮減開支的反對黨將取得勝利。

您已閱讀94%(565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