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銀行

爲什麼不讓銀行破產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教授馬修•理查森、魯裏埃爾•魯比尼:全球各國政府向金融體系投入數萬億美元,以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但根據「創造性破壞」理論,爲保障資本主義機制,應該讓無力償債的銀行破產。

根據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提出的著名理論,資本主義的精髓在於「創造性破壞」,新經濟結構將由此建立在舊經濟結構的廢墟之上。美國政府對19家美國最大型銀行進行的壓力測試可能加速了這一過程——測試結果於5月7日公佈。但是看上去,建立新經濟結構的機遇很可能會被錯過。

衡量銀行在不利經濟條件下生存能力的壓力測試沒有設定「已破產」類別,即使據報有多達10家銀行需要再次注資。但是,鑑於經濟環境已呈現出測試中最糟糕的情況,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又估計金融業的損失已在6個月裏成長了一倍,因此,壓力測試的結果被解釋爲銀行健康的標誌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相反,市場參與者會認爲,需要再次注資的銀行實際上已經破產。結果,這些機構將無法獲得外部資金,並且很快就會要求政府援助。

您已閱讀22%(345字),剩餘78%(12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