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時代的金融或非理性繁榮總以曲終人散收場。鬱金香狂熱、南海泡沫、1825年恐慌和第一次網路泡沫破裂,都是潮起潮落的一部分。如今,我們不應期望有所不同,但這並不會讓各經濟體的週期性本質變得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經濟利好時期,人類集體心理和自我強化的經歷讓我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個嶄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陳舊的繁榮與衰退的鐘擺律已被趕走。大災難和破產隨之而來,新的共識從上次盛宴的杯盤狼藉中顯現。新的正統觀念認爲,盎格魯-撒克遜的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死了,全球化名譽掃地。即使是資本主義本身,似乎也正處於監獄醫院醫生們的監視下依靠呼吸機苟延殘喘。曾經的金融巨擘淪落爲賤民。現在,晚宴上懺悔偷了聖誕禮物,比承認你跟投資銀行業有瓜葛,或許更能爲人接受。
困境總會渡過,情況終會改變,這也是必然的。憑藉美國、英國或其它地區的財政刺激幅度,甚或高登·布朗(Gordon Brown)看似成功的20國峯會,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情況將會出現某種程度的復甦。
您已閱讀17%(417字),剩餘83%(19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