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

Lex專欄:中行鼎盛期

與西方同行相比,中國銀行處境穩固,但該行擁有相對較大的外匯賬目卻使其盈利能力低於中國同行

中國各銀行正以老式的風格拉開財報季節的序幕:利潤、成長和一長串獎項。但不祥之兆已經顯現,正如本週二中國銀行(Bank of China)的財報結果所展示的。中行是全球市值第三大的銀行,其獲得的榮譽稱號中,包括「最佳熱愛兒童愛心單位」。

儘管中行全年淨利潤同比成長14%,至94億美元,但第四季度的收益卻只相當於上一季度的三分之一。即便按年度計算,稅前利潤成長也已蒸發,說明是稅率下調提升了其淨利潤。中國銀行業的營收情況比較簡單:約有五分之四的收入來自於貸款,貸款利率大多由政府設定。中國政府正堅定推行經濟刺激政策,各銀行紛紛對此作出響應,今年前兩個月的貸款額同比成長逾20%。但貸款額的成長在部分程度上被息差收縮抵消,息差收縮是由利率降低和儲蓄者轉向收益較高的定期存款所致。中行的淨息差下降了13個基點,至2.63%。此外,有更多的貸款正轉爲不良貸款,信貸成本上升了一倍,至25億美元。既然該集團近四分之一的貸款發放給苦苦掙扎的製造業,而且有近三分之一的貸款是無擔保的,那麼這個數字今年還會有很大上升空間。

本土市場的情況就是這樣。作爲中國最關注境外業務的銀行,中行的這一角色加劇了其困境。該角色使其擁有相對較大的外匯賬目和針對結構性產品的風險敞口——這就解釋了中行「其它類資產」出現的40億美元減值損失。中行所餘次貸和其它低信用等級美國資產的賬面價值爲163億美元。這一特點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爲何中行的市淨率比國內同行低30%至40%:中行港股的市淨率僅略高於1。與那些搖搖欲墜的西方同行相比,中行的處境非常穩固,但它的鼎盛日子已經過去。

您已閱讀94%(668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