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特納

蓋特納計劃頂用嗎?

美國財長清理銀行業有毒資產的計劃,在分寸上拿捏得當。但尚不清楚的是,該計劃提供的廉價槓桿,能否縮小銀行願意賣出的心理價位與投資者願意買入的心理價位之間的差距。

在抨擊美國財政部長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之前的幾項聲明過於籠統之後,再指責他在納稅人資金資助的最新救援計劃中,用過多的細節令其晦澀難懂似乎有些無禮。實際上,旨在清理銀行體系不良資產的最新計劃在分寸上拿捏得當。該計劃設計更精巧,讓私人投資者參與進來,以降低納稅人的風險。此外,其中還包括一兩個出色念頭,例如動用一部分收費來加強存款保險基金。

這項計劃有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一個針對貸款,另一個針對證券。對於計劃的第一個部分,各銀行向私人部門的競購者出售貸款資產。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爲勝出的基金提供至多6倍於股本的債務擔保。財政部承擔至多一半的股本,即基金的約7%。在計劃的第二部分,財政部將挑選經理人管理資金,以購買房地產支持的證券,拿出與私人投資者完全等額的資金。經理人可用有限的財政部貸款進行補充。還將擴大短期資產支持證券貸款工具(Term Asset-Backed Securities Loan Facility,簡稱Talf),爲購買遺留證券提供資金。

股權鼓勵競購者不過多支付,同時私人基金之間的競爭應可以防止出價過低。但尚不清楚廉價槓桿能否縮小銀行願意賣出的心理價位與投資者願意買入的心理價位之間的差距。前者取決於銀行資產的計價依據(以及它們能否在不會暴露自身資不抵債的情況下出售這些資產)。但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表示,全部資產中僅有五分之一是按市價計值的,有問題的基本面因素仍有待全面暴露。

您已閱讀79%(655字),剩餘21%(1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