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們哀嘆看不清前景已成爲時尚。但臺灣的存儲晶片製造商來說,前景卻再清楚不過了:臃腫的行業規模必須收縮。最好的結果是——至少對臺灣而言,由政府主導的行業重組可以保留2.8萬個本地就業機會中的大部分。最糟糕的結果是,利己主義和貸款機構從中作梗,臺灣將近乎全部的行業控制權拱手讓給南韓人。
將6家公司揉合在一起會非常棘手,而交叉重疊的技術聯盟和實力最弱的臺灣茂德(ProMOS)幾近破產,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臺灣存儲晶片業可得到政府資金和臺塑集團(Formosa Plastics Group)權益資本的資助。(臺塑是兩家晶片製造商的母公司。)名義上,整合後的超大型公司將擁有DRAM(用於電腦和其他設備的短期存儲)市場22%的份額,將對南韓的三星(Samsung,市場份額27%)和海力士(Hynix,市場份額21%)構成真正威脅。但這一簡單計算忽略了痛苦的整合過程以及臺灣在技術整合方面缺乏經驗——臺灣唯一的一次大型合併是在2001年成立了平板顯示器製造商友達光電(AU Optronics )。
瑞銀(UBS)預計,DRAM行業今年的營收將減少31%,比2006年的峯值水準低45%左右。憑其自身的力量,臺灣製造商無法足夠快速地調整產能,以抵消訂單暴跌的影響。2007年,在銷量成長放緩之時,臺灣廠商仍在競相建造規模更大的工廠,幾乎佔到全球DRAM資本支出的一半。如今,5家上市晶片製造商的淨債務已達到其總市值的4倍。這個行業的變化極快:根據iSuppli的資料,1990年的十大DRAM供應商中,有9家已從名單中消失。德國的奇夢達(Qimonda)已經黯然退場。臺灣需要羣策羣力,才能防止其它廠商加入這一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