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全額衝減了與2003年收購Household相關的商譽,滙豐仍遠不能與這項業務劃清界限。滙豐十分重視其「簽名的財務實力」。確實,它可以消化300億美元的虧損,同時保持7.5%的一級資本充足率。但這種措施如今不會帶來可信度。如果會的話,投資者早就去追捧花旗集團(Citigroup)等「資本雄厚的」銀行了。投資者現在更看重有形普通股權益,將之視爲衡量銀行在不進一步籌措資本情況下的生存能力的指標。按照這一指標,滙豐恐怕很難捍衛其自身創造的神話。股東維權人士奈特•溫科(Knight Vinke)估計,如果滙豐進行了公允價值調整報表,其普通股權益比率可能會從現在的2.8%降至1%以下。
謹慎是有道理的。如果已經下跌25%的美國房價從峯頂到低谷的跌幅達到40%,如果美國的失業率達到兩位數,那麼Household的公允價值損失將十分龐大。滙豐銀行昨日重申,它打算對Household的債券持有人負起責任,雖然這些債務對滙豐集團沒有追索權。滙豐相信這一決定是有道理的,因爲不這麼做將損害其聲譽和地位。其他人不同意這種看法,導致滙豐股價週一大跌18%。無論對錯,對Household的債券持有人承擔責任,都會使滙豐股東面臨鉅額進行中的虧損,以及未來規模不確定的現金償付壓力。
您已閱讀93%(534字),剩餘7%(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