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日本政府背水一戰

全球各國政府都在扮演終極買家的角色,日本政府也在考慮買入股票計劃,這可謂絕望之舉。但是,日本應該將沒人要的股票塞進國家資產負債表嗎?

然而,香港用事實證明弗里德曼的判斷是錯誤的。它擊退了投機者,瀟灑退場,其間還賺了一筆。香港政府在市場投入150億美元,相當於當時30天的成交額。按照日本1月份的成交水準,要達到香港當時的(干預)規模,日本將需要投入約4500億美元。香港還利用買股票贏得的時間提高了防禦能力。它加強了支持盯住美元的「貨幣局」(currency board)制度,增加了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嚴格了股市規則。

相比之下,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日本計劃改善投資環境。同樣,人們也不清楚政府將如何爲購買股票融資(雖然它或許還只會發行更多債券而已)。日本央行已動用110億美元來購買銀行所持股票,這本身就是在重複本世紀初的做法。日本政府可能還會恢復曾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設立過的股票買入機構。該機構當初的確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市場環境已完全不同——當年的日本是一個成長迅速的經濟體。東證指數昨天下跌0.7%,這表明投資者認爲,購買股票的計劃要麼無法落實,要麼起不到作用——這是一個無情的評估,但完全合理。

您已閱讀92%(432字),剩餘8%(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