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流行「代購」!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沈威風:兩個原因催生了代購潮:一是沒進入中國卻又被中國媒體熱炒的商品,比如UGG羊毛靴;二是因爲關稅等原因導致的在中國銷售的高昂價格。

前年街頭小店買了一雙,100%化纖的吧,那叫一個熱,悶得我直出汗。去年商場角落裏翻出了一雙,形略似,本質差別太大,搬完家不知去向了。事實上,我作爲一個很怕冷的人,一直下定決心想買雙真的,據說真品冬天管暖,夏天穿著羊毛靴子竟然也不會熱,問題是,這個品牌還沒有進入中國內地,我沒地兒買去。淘寶上能搜出成千上萬條,個個都號稱是原單,100塊的我相信是假的,200塊的鐵定也是假的,500的呢?700的呢?1000的呢?據說現在做生意的一個訣竅是,先不管東西是不是真的,價錢先得是真的。我不怕受騙,可是我怕假貨帶來的悶熱感。

今年年初我到了多倫多,第一時間上街找UGG,心想這個冰天雪地的地方,保暖的靴子肯定大賣。話是這樣沒錯,不過價格比我想像的更驚人,經典短款的220加元,再加上13%的消費稅,再加上加元經過幾年瘋漲與人民幣高達1:7的匯率,就像兜頭三盤冷水,把人的購物熱情打消得無影無蹤。再然後,我在UGG的官方網站上看到了120美元一雙的可喜價格,急不可耐地定了兩雙,付了25美元的國際快遞費。然後在UPS的網站上追蹤了一個星期,看著這雙靴子下單,從加州開始漫遊了四五個州,最終到達加拿大,並且在UPS又收了我78塊錢的報關費、關稅和消費稅之後,我終於買到了我向往了數年的雪地靴,不過那個時間已經到了春末夏初。儘管今年的冬天是北京少見的一個暖冬,聽說昆明湖和什剎海的水至今都沒有能夠結冰,我仍然遵從使用手冊上的教導,從攝氏18度左右,就開始穿上了我的UGG,當然,還是不得不說,這個靴子是好東西,從10月份開始到現在,我再沒有捨得把它脫下來,光腳包在羊毛裏的感覺,讓我倍感幸福。

讓我詫異的是,UGG不僅沒有過氣,在這個暖冬,反而有越燒越旺的跡象。在論壇上,只要在標題上打上UGG這三個字母,這個貼文就註定不會成爲毒藥,總會有人進來討論這種靴子到底好不好看,原單和跟單的區別,如何鑑別真品和假貨,而後面又會跟著更多的人進來問地址。在中國追求這個牌子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爲這個品牌並沒有進入中國,儘管在我的鞋子裏的標籤上,正大光明地寫著中國製造。但是想擁有它只有兩個辦法,一是親自或者託人去美國帶一雙,二是上網買一雙。託電子商務的福,現在什麼東西都可以在網上買到,當然,你可以選擇一雙山寨的,這個方法又簡單又快捷又便宜,不過必須要提醒的是,儘管UGG的確是在中國製造不假,但是從廠家流出來的所謂原單,絕對不足以支撐網上那成千上萬的款式號碼齊全的產品,更不用說那些賣家遍佈中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或者,你還剩下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代購。

您已閱讀66%(1064字),剩餘34%(5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