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礦業集團收購加拿大鋁業(Alcan),使自己陷入了一個困境,稜與他未來的同事們在選擇最佳出路的問題上發生分歧。在債務償付的時刻即將來臨之際,這位當選董事長有意通過配股發行得到喘息空間,其邏輯是力拓的財務問題要由財務方案來解決。而董事會的現有成員則熱衷於爭取從力拓的最大股東——中國國有的中鋁(Chinalco)得到大筆注資。
他們可能還把增發新股視爲承認失敗(確實會這樣)。隨著每一天的過去,力拓不惜讓自己的債務擴大20倍去收購加拿大鋁業的決策看上去越來越離譜,該收購產生的聚合效應小得可憐。在2007年的這宗380億美元鉅額交易之前,力拓一直是保守的資產看護者,而非企業的交易或收購者。在2007年早些時候晉升至執行長的湯姆•艾爾巴尼斯(Tom Albanese)帶領下,老派的採礦業箴言「挖掘和交付」(dig and deliver),如今已不可避免地變成「挖掘和去槓桿化」(dig and de-lever)。
進行一次配股發行,儘管有可能傷害艾爾巴尼斯的驕傲感,但終究不算是一個問題。力拓的放貸者也寧可讓力拓增發新股,而非進一步縮小資產基礎。力拓支付股息後的自由現金流爲大約60億美元,還有從出售資產回籠的16億美元現金,因此不需要很多額外資金,就能對付10月份到期的90億美元債務。這也將換取到時間,以對付將於2010年到期的100億美元債務。不過,交換條件也許是艾爾巴尼斯在上任不到兩年之際離職。這也沒什麼不公平:無可指責的吉姆•稜不應是唯一需要尋找新機遇的人。
您已閱讀99%(639字),剩餘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