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專欄:南韓金融業「大霹靂」

南韓希望藉助《資本市場合並法》改革資本市場,其本意是好的,但選擇的時機實在糟糕。與其說這是一場大霹靂,倒不如說是南韓金融業的一聲悲鳴。

本週三最終生效的南韓《資本市場合並法》(Capital Markets Consolidation Act)在幾年前最初構思時無疑是出於好意。南韓這個世界第十大資本市場有點名不符實。商業銀行佔據了金融業的主體,且沒有一家上規模的本土投資銀行。約50家證券公司你爭我奪,就爲着一些既不激動人心又不是特別能賺錢的業務。約70%的行業收入來自於純粹的經紀業務,佣金則因爲競爭而被壓得更低。資本市場自身正在萎縮。股票市場市值已經低於2005年的水準,股票發行量已縮減成涓涓細流:根據湯森路透(ThomsonReuters)的數據,南韓股票市場去年的融資額還不到40億美元,而1999年時有150億美元。公司債的發行量僅相當於2002年峯值水準的60%。以佔經濟總產出的比例來衡量,資本市場在過去10年的大部分時間一直呈下滑趨勢,甚至在本輪金融危機發生前就開始了。

南韓希望成爲地區性金融中心,其措施包括:重新平衡金融業,減少對銀行的倚重;鼓勵更多合併;幸運的話,爲一兩家本土投資銀行的成立創造條件。放鬆監管也應該讓市場對於已經活躍在某些部門的外國投資者更具吸引力。以金融衍生品爲例——南韓衍生品交易總量居全球第三——外國投資者控制了43%的Kospi期權市場。但是南韓政府選擇的時機非常糟糕:外國銀行正縮減海外風險敞口,而不是擴張。與此同時,南韓國內的金融服務企業正蒙受虧損,必須籌措資金;而且將不同部門硬拴在一起並不是一劑萬能藥。例如,合併後的經紀與基金管理部門仍將向銀行支付豐厚的銷售費用。與其說這是一場大霹靂,倒不如說是南韓金融業的一聲悲鳴。

您已閱讀94%(669字),剩餘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