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之年

FT中文網專欄作家許知遠:喪失記憶經常也意味著思維的癱瘓、情感的匱乏,我們由此失去了深入探索自身和世界的機會。而記憶不可能被永遠扭曲與掩埋。如果不選擇主動和昔日的幽靈達成和解,當它在意外的時刻爆發而出,更可能演化成一股難以控制的力量。
歷史將會縮小到只變成在電視上出現過的東西。

——契斯拉夫·米沃什

蔡元培來了,胡適來了,最終袁世凱也來了。電影《梅蘭芳》的導演與編劇的用心良苦,還有什麼比他們這三位的同時出場更能顯現一代名伶的號召力?

但創作者與他的觀衆似乎都忘記了,他們是無法同現於同一時空的。蔡元培1917年1月上任北大校長,一直到1917年7月,胡適才從美國回到上海,而袁世凱已在一片辱罵與沮喪中於1916年6月去世了。

您已閱讀9%(193字),剩餘91%(20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