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製造」何去何從?

輕工業和大家庭小額金融相結合這一溫州模式成就了中國民營經濟的傳奇。但全球危機、政治控制等因素對該模式的繼續存在構成了挑戰。在中國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之際,中國政府也應該思考一下:如何才能讓中國特色的資本主義得以生存?

李愛蓮的許多鄰里也有著類似的故事。巨一總部位於上海以南250公里處的溫州市,活躍的當地企業家已經把這裏變成了中國民營經濟的領頭羊。有人估計,溫州擁有30萬家小型企業。

不過關於巨一,有一點與溫州粗俗的個人主義(rugged individualism)名聲並不相符。該公司辦公樓有整整一層全部被用作頌揚中國共產黨,並且在爲共產黨員準備的房間中,有一間掛著6幅威嚴的畫像,依次是:馬克思(Marx)、恩格斯(Engels)、列寧(Lenin)、史達林(Stalin)、毛澤東、鄧小平。

慶祝改革開放30年

近來,中國舉行了慶祝「改革開放」30週年的活動。30年前,鄧小平放鬆了對經濟的管制,由此帶來了長時間的高成長,使得數千萬中國人脫離了貧困。音樂會、研討會和演講是此次慶祝活動的主要內容。

您已閱讀11%(341字),剩餘89%(27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