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動了油價?

英國劍橋大學學者巴特勒:高油價固然不利於全球經濟,但油價偏低也不好,按目前油價,許多產油國財政緊張,根本無力投資於能源項目。因此,穩定油價才最符合各方利益。

6個月前,當沙烏地國王阿卜杜拉(King Abdullah)在沙烏地吉達主持全球能源峯會時,產油國和石油消費國之間表現出了近乎赤裸裸的敵意。油價當時位於每桶130美元,而且還在攀升,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和其它產油國似乎對後果毫不關心。當時幾乎沒有人預料到,還沒到今年底,各國能源部長就將聚首倫敦召開第二次能源峯會,而此時油價已跌破40美元。

下週的全球能源峯會上的氣氛將大不相同。產油國和石油消費國越來越意識到,油價從一年前的每桶60美元升至今年7月的逾140美元,而後展開了目前的下跌行情,這種波動性傷害了所有方面。

今年春季至夏初,在油價攀升的同時,有人大膽預測,油價將繼續升至200美元(高盛(Goldman Sachs))、甚至250美元(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Gazprom)),這進一步擾亂了經濟活動。油價上漲導致財富從各個經濟體突然轉移,同時通膨風險限制了政府的行動空間,而政府急於刺激不斷下滑的經濟成長。缺乏行動導致市場對重要資產價格喪失了信心。

您已閱讀24%(439字),剩餘76%(142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