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美國摸底去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沈威風:奧運期間,到美國抄房市和股市的底,成爲中國一小撮人的風尚:幾十萬美元的美國別墅,怎麼都比幾百萬人民幣的北京公寓強吧。

這些朋友裏,我最懷念的是W女士。她是華人,十年前移民加拿大,一開始和所有新移民一樣,從頭開始,當過售貨員收銀員,也做過幾天辦公室文員。但是她志向高遠,想起以前在內地操作A股威震大戶室的往事,便去一家當地的大型金融機構應聘交易員。當時裏面的弟兄就透風,讓她千萬不要說自己有過炒中國股票的經驗。當時她雖然莫名其妙,但還是按照大家的囑咐堅決執行,果然在後面的兩輪面試一輪筆試中有驚無險。真實情況到她後來自己做了經理纔有體會,北美股票和中國股票的規則完全不一樣,一張白紙更好繪圖。所以那邊的證券商裏面,遇到有人說自己是A股交易老手的,一般就立馬掃地出門了。

自然任何一行也就是入門的時候難點,進去之後只要人不偷懶,就都是水到渠成。W女士之後從加拿大公司跳到美國公司,從美股做到期貨、外匯,從交易員到培訓主管,從交易經理到自己創業在中國和加拿大成立投資公司,總的感覺是勤奮加上興趣就能找到所在領域的立足點。

今年8月,回國看奧運的人潮之中,就有D女士一家四口。她其實沒有怎麼看比賽,精打細算地買了三張票,讓丈夫和兒女去看。自己則是旋風式地七天約見了20多撥人,暢談如何組合投資VC、PE,如何去華爾街抄百年不遇的大底云云。她現在的業務主要是拉資金,就是替私募基金拉來入夥的資金,然後自己拿提成的,按照她的說法是旱澇保收,行情好壞都不愁。

您已閱讀36%(561字),剩餘64%(10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