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國際金融監管機構

美國經濟學教授萊因哈特和羅格夫:20國集團領導人抱怨,監管機構、評級機構以及金融機構,共同造成了金融監管的順週期性。但奇怪的是,公報中沒有坦承政治家在這種混局中所起的核心作用。

的確,增強監管獨立性的需要,是成立國際金融監管機構的有力理由——這是G20明顯迴避的另一個話題。我們承認,國際金融機構遠非完美。然而,一個財源充足、由專業人士組成的國際金融監管機構——其運作不受各層政治僕從的干涉——將提供一股亟需的、與強大的國內金融服務業遊說團體相抗衡的力量。人們充分認識到,在全球性資本市場的環境下,有必要完善國際協調監管機制,以減少監管套利行爲。除此之外,獨立性也是成立國際監管機構的一個理由。

我們無意暗示,政治系統應爲導致我們當前困境的鬆散紀律負全部責任。評級機構過度樂觀的評估、投資者的疏忽以及金融行業的不當行爲,肯定都發揮了作用。

但政治家在鼓動過度槓桿行爲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過度槓桿正是當前危機的根源所在。首先是有利於債務融資的稅制,尤其是在美國。其次是優待合夥人(包括對沖基金和私人股本),對它們基本上按稅率很低的資本利得稅、而非稅率較高的所得稅徵稅。當然,監管機構重要的人事任命基本上是政治行爲;監管機構的監管範圍和許可權也由政府決定。在經濟繁榮期間,在全球大部分地區,許多監管機構都受到政界高層的壓力,要求它們放松管制。G20強烈抱怨的缺乏透明度,也爲政治家避開公衆視野進行干預提供了方便的保護。

您已閱讀33%(515字),剩餘67%(10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