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拖垮了冰島?

倫敦商學院教授伯茨:冰島三大銀行都具備償付能力。它們上半年業績良好;有著健康的資產充足率,同時對市場融資的以來程度並不比同行高。冰島崩潰的原因在於這場危機的嚴重程度和該國政府駭人聽聞的政策失誤。

冰島的Glitnir銀行是第一批受害者之一。冰島的銀行陷入了這場危機中的衆多惡性循環之一:由於冰島央行看上去不是可靠的最後貸款人,市場認爲冰島的銀行風險過高;而人們認爲冰島政府和央行不可靠,因爲它們可能不得不接管銀行。

Glitnir首當其衝。與國內同行Landsbanki和Kaupthing一樣,Glitnir具備償付能力。這幾家銀行都發布了良好的上半年業績;都有著健康的資產充足率,而它們對市場融資的依賴程度也並不比同行們更高。這些銀行中沒有一家持有不良證券。自2006年初的「迷你危機」(mini-crisis)以來,這些銀行運營良好。

但這些都沒用——當國外短期信貸管道關閉時,Glitnir不得不向冰島央行提出短期貸款要求,但遭到了拒絕。冰島央行依照懲罰條款對Glitnir強制施行國有化,而不是對其進行接管。冰島央行行長戴維•奧德森(David Oddsson)在2005年接管CBI之前,曾擔任了13年的總理。他的決定反映出他在政治和技術上的無能以及對市場的無知,而他其後的言論則極大地影響了該國的穩定。

您已閱讀27%(458字),剩餘73%(123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