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一些經濟學家在懷疑,本輪全球化浪潮是否也即將破滅?問題主要不在於多哈回合貿易談判反覆上演的鬧劇,也不在於美國的保護主義——儘管二者都毫無助益——而是油價對於全球船運成本的影響。雖然油價在過去幾個月有所回落,但仍難以用低水準來形容。如果像預期的那樣,國際海事組織(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sation)禁止集裝箱船使用價格相對低廉價格相對低廉、不那麼清潔的燃油,船運成本也許會進一步上升。
一些沒有確鑿根據的證據表明,這正在對貿易產生影響:例如,有報導稱,一些集裝箱船放慢了發貨速度,以節省燃油。但從世界貿易組織(WTO)最新的統計數據(這些數據回溯到2006年)看不出有哪裏不對。在2004、2005和2006年,儘管油價高企且持續上漲,但商品貿易量每年的增速仍超過6%。
或許人們不應該對此感到驚訝。關稅下調——中國於2001年末加入世貿組織——和全球經濟普遍成長推動了貿易發展。經濟學家戴維•傑克斯(David Jacks)、克里斯多弗•邁斯納(Christopher Meissner)和丹尼斯•諾維(Dennis Novy)認爲,推動貿易的主要因素是經濟成長,而非貿易成本下降。他們指出,貿易成本包含匯兌風險、關稅、海關檢查和資訊壁壘;運輸成本往往只佔貿易成本的三分之一,當然,燃油成本又只佔運輸成本的一部分——即使按當前的油價計算,可能還不到一半。
您已閱讀52%(597字),剩餘48%(54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