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不當管制是經濟發展的一個障礙。何爲不當?何爲必要?這個問題向來是見仁見智,不容易有一個共識。因此,基於經驗的討論就非常重要。最近的一個實例是,我國不少城市以行政強制的手段限制小排量汽車的行駛和運營。非要等到油價飆升和部分地區出現「油荒」,「限小排量汽車」的管制不當,才顯得問題非常嚴重。最後,要中國總理出面講話,明確要求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車使用和運營規定。隨後,輿論對各地「限小」政策的批評聲一片。
究竟「限制小排量汽車」錯在何處,我已經爲文做過評論。本文要舉一反三的,是類似的不當管制在現實生活中還可以看到不少。從對經濟造成實質損失的嚴重程度來看,我認爲現在的不當管制,首推政府部門對企業規模的管制和干預。
單說2001年全國就一次關閉了5000家小企業。在當時主持此事的國家經貿委的網站上,公佈了「已經關停和將要關停的「五小」企業名單,涉及鋼鐵、石化、製糖、糖精、水泥、玻璃等六個行業的4964戶企業。」根據當年8月7日的新華社訊息,「這份名單包括小鋼鐵廠106戶、小煉油廠111戶、小糖廠150戶、小糖精廠9戶、小水泥廠4226戶、小玻璃廠362戶」。該報導還指出,國家經貿負責人表示,此次統一向社會發布這5000戶『五小』企業名單,旨在形成有力的社會監督環境,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堅決關閉產品質量低劣、浪費資源、汙染環境、技術落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五小』企業,爲中小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
您已閱讀35%(627字),剩餘65%(114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