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貿依存度的隱患

廣東讀者劉曉忠:中國外貿依存度高達80%,如果貿易條件較好,這種情形應該說沒有什麼不利。但是,中國外貿依存度不斷走高,往往伴隨其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中國不能因爲應對頻繁的貿易摩擦就無暇顧及對深層問題的思考。

來函請發至: [email protected]

外貿依存度過高,一直是在中國經濟成長與經濟安全的一大隱患。據悉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已超過80%,成爲中國經濟成長最重要的推動力。在貿易的高成長下,投資對經濟成長的推動作用相比之下已不再突出。對一個發展中大國來說,經濟成長的動力機制過多的依賴於貿易則相當危險,降低貿易條件和惡化貿易環境在目前已經突出地表現出來。

當前貿易保護主義已經演化爲國際政治訴求的權柄;國際貿易最基礎的理論——要素比較優勢秉賦開始面臨「貶值」。事實上,外貿問題對中國經濟和社會來說也是痛楚累累,中國不僅犧牲了環境,一定程度上由於政策上以出口退稅來鼓勵企業尋找海外市場,以補償中國國內總需求的疲軟,且在貿易中潛伏著巨大的轉移支付負擔。

中國貿易伙伴(中國出口對象國)真實收入的改善是大於還是小於轉移支付本身,取決於中國貿易條件是改善還是惡化,中國生產力變化是增加還是減少自身所獲取的真實收入。中國的生產力近年來顯著提高,但中國在生產力提高的前提下並沒有帶來自身真實收入的顯著提高,因爲在國內總需求疲軟的情況下,中國生產力提高的同時也加快了中國向貿易伙伴推銷出口產品,結果造成了中國貿易條件的持續惡化,中國生產力提高帶來的真實收入的增加,通過轉移支付部分變成了中國政府的轉移支付負擔(本來企業需要負擔的全部轉移支付負擔,企業通過賺取國家的出口退稅部分地讓國家承擔了);這還是存量問題,增量上也不容樂觀,雖然從最近中歐紡織品入關問題,表明中國商品在歐盟市場是受到消費者歡迎的,排除政治因素,中國產品在歐美市場上的進口需求彈性是較大的;然而,新貿易保護主義和歐美政治家結成的同盟使得這些中國產品的進口國需求彈性之和小於了1+邊際進口傾向(政治壓力和貿易保護主義認爲壓制了進口國對中國產品的邊際進口傾向),因而在目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中國出口產品的產出越多,中國自身獲得的真實收入就越少,而外國在進口中國產品的同時,還可以獲得額外的 「中國企業和政府由真實收入變成的轉移支付負擔」所形成的收益。

您已閱讀46%(823字),剩餘54%(9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