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新型冠狀病毒

生產力悖論的原因:大政府

政府的救助和持續刺激的執政文化阻礙了技術創新和活力。
本文作者是洛克菲勒國際(Rockefeller International)的主席

2020年底,許多經濟學家在這場大流行中看到了一線希望。被困家中的人們正在加速採用數字技術。生產力正在飆升。或許生產力成長的長期衰退已經結束。可惜的是,在達到3%以上的峯值後,這一成長驟降,暴露出在經濟復甦早期階段的一個典型的短期變化,此時企業僱用新員工的速度較慢。

這使得一個巨大的悖論沒有得到解決。自從20世紀70年代電腦時代來臨以來,我們一直生活在一種加速進步和創新的感覺中。然而,隨著電腦時代的開始,戰後的生產力繁榮也結束了。除了世紀之交的一次復興,50多年來生產力一直呈下降趨勢。

樂觀主義者認爲,諸如網路搜尋這樣的創新往往是免費的,因此無法在生產力衡量中體現出來,或者技術的影響是一波接一波的。上世紀90年代末,收銀機和其他應用於零售商店的數字發明推動了生產力的復興。這些樂觀主義者說,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影響將會到來,只是需要等待。

您已閱讀24%(414字),剩餘76%(13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