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比特幣熱潮引發造幣之戰

縱觀歷史,強勢貨幣和信貸是一起流通的。

如果你上過大學經濟學課程,你可能學過簡單的貨幣史。首先,人們進行易貨貿易。但以物易物是很困難的,因爲你需要一個「需求的雙重重合」:我必須想要你有的東西,你也必須想要我有的東西。因此,人們使用有價值的金屬來使易貨貿易更容易。然後,紙被用來代表金屬,而紙也有了價值。錢,就是這樣誕生的。

這段歷史是有選擇性的,而且是高度政治性的。隨著美國政府源源不斷地創造出新的美元,以及加密貨幣競相升值,我們看到關於貨幣歷史的古老爭論,又出現了新的轉折。誰控制了我們使用的錢,誰就擁有巨大的權力。因此,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爲,關於貨幣的本質,從古至今唯一的事實就是:權力就是貨幣。

「需求的雙重重合」這個短語最初來自19世紀的英國經濟學家斯坦利•傑文斯(Stanley Jevons),他在1890年出版了一本詳細的貨幣史。他得出了維多利亞時代(Victorian)時代特有的結論:英國是正確的,貨幣與黃金掛鉤,是因爲黃金這種有價值的大宗商品,自然會隨著貿易流向需要它的地方。

您已閱讀27%(425字),剩餘73%(11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