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香港巴塞爾藝博會比往年顯得更加熱鬧,貴賓日人流如織,知名畫廊和藝術家帶來的作品不僅獲得可觀的人氣流量,市場交易情況也報出不錯的成績。FT中文網連續三年受邀參加香港巴塞爾藝博會,在貴賓日期間,再次與太古地產合作,於太古地產貴賓廊推出「時間於價值——可持續的藝術市場「現場對話活動。

FT中文網邀請知名文化學者、策展人沈奇嵐博士,廣州美院客座教授、藝術家周力女士,資深藝術從業者、獅語畫廊創辦人Leo、青年藝術家陳抱陽四位嘉賓來到現場,他們從藝術的創作、畫廊主與藝術家如何共同成長、藝術學者在學術與市場培育的過程中應該如何更好地幫助到各方力量,以及當下快速發展的AI技術對於藝術與文化生活的變化等多元話題展開深度討論。
張延
FT中文網出版人
「藝術的好奇心和創造力不論在什麼時代,都是藝術市場持續發展的最重要的力量,雖然在不同經濟週期內不確定因素的增加以及來自新技術的挑戰會給藝術家提出更多挑戰,但是好的藝術作品一定是通過時間和市場的雙重驗證才能夠沉澱出價值的,藝術家、策展人、收藏者、畫廊……不同的參與者從各自的角色出發,爲藝術市場的持續發展提供多邊型的向心合力,在每個時代,這樣的力量對社會文化都會帶來深刻的影響。」
陳抱陽
藝術家、策展人
「對我來說,技術不僅僅是一種創作方法或者實現目標的工具。在技術社會中,創作已經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地域」或「地理」概念,而更多地指向技術內核所承載的美好期許與社會現實。如果我們不再將AI的創作侷限於對結果的單一追求,而視其爲藝術家思維的一種動態延伸,那麼AI模型便能延續我的思考,不斷產生新的可能性,從而賦予我們一種全新的視角。這種AI自組織過程中湧現出的靈感和閃光點,隱約體現了中國傳統繪畫中「傳移模寫」的意境,這也恰恰反映了每個置身技術社會的遊民所共有的尋根衝動。當然,這種基於AI自組織而湧現的創作方法,也引發了創作者「作者性」與機器「能動性」之間新的問題與思考。」
周力
藝術家、廣州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我認爲,藝術家最重要的目標設定應該是創作的目標,而非市場價值的目標,藝術市場的價值實現應該由專業的畫廊或機構去完成,藝術家不應該干預。我認爲一個藝術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也就是「自我創作自由」的實現,在當下社會,一切都是「流動」的,這種流動性也給了藝術家身份流動的國際化屬性。我們耳熟能詳的藝術家都是非常有自我屬性和鮮明特色的,他們也同時具有廣泛國際性的,因此我們不應該在藝術的領域過分強調在地性與國際化的差別。」
沈奇嵐博士
作家、策展人、文化學者
「我們看到香港巴塞爾藝博會這麼熱鬧的場面,大家都非常開心地感受到藝術市場的回溫以及更加鬆弛自由的狀態。當我們看過很多經典的大師作品後,會明顯地感受到藝術市場的價值是有一個標準的,就是那些經過時間沉澱、被幾代人不斷認可、喜愛、收藏的作品。這樣的一個標準也同樣適用於對當代藝術的審視和回望。「人心」和「人性」的變化體現在藝術創作中是一個社會學的問題,也會慢慢改變藝術市場的變化。時間是公平的,在時間中磨礪並儲存下來的藝術品,它的社會價值和創作價值會隨時間的流轉而不斷向上。我的理解中,每個藝術家都有屬於自己的「字母表」和「語法結構」,好的藝術家會把這兩點利用的淋漓盡致,並讓它們互相作用產生最大價值。」
Leo Li
獅語畫廊創辦人
「在藝術市場這個生態中,畫廊應該走在藝術家的前面,幫助藝術家與市場參與者之間建立更好的「銜接」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畫廊的工作更加複雜瑣碎,也會面臨很多挑戰,但是無論是畫廊還是藝術家,都是真正熱愛藝術的一羣人,都應該堅持「長期主義」的做事原則。畫廊與藝術家之間應該是陪伴成長、共同成就的夥伴,畫廊應該爲藝術家創造更多的機遇和機會,通過學術性的梳理和市場的培育,幫助藝術家更好地實現創作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