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道

過去、當下和未來,如何做一個長青品牌的中國推手——專訪《在時間中修行》作者廖信嘉先生

——專訪《在時間中修行》作者廖信嘉先生

作爲擁有近300年曆史的悠久奢華腕錶品牌,寶珀手錶對於FT中文網讀者們來說並不陌生。2018年FT中文網作爲內容共創夥伴,與寶珀、吳曉波頻道共同發起舉辦「寶珀青年企業家午餐會」活動,在持續三年的合作中,我們與讀者一起走進寶珀品牌,在一次次的溝通、協作、以及精心設計的產品體驗中,沉浸式瞭解寶珀品牌。通過「寶珀三問」手錶、「Ladybird貝蒂女士」腕錶中國首發活動等近距離的合作,與廖信嘉先生和他的團隊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近期,在FT中文網月度書單中看到了廖信嘉先生的工作傳記《在時間中修行》被讀者推薦入選,從書的名字就感受到一種恰到好處的時代回望。仔細閱讀之後,我們更切實地感受到廖總對於這份職業的真誠,正如這本書的副標題「我的奢侈品從業25年」一樣,當時鍾已經走過21世紀的1/4進程的時候,這本書用一個人的職業發展脈絡爲切口,幫助大家去回溯中國奢侈品行業的發展歷程。通過每個章節中一個個「朋友圈」故事的平實敘述,讀者們可以看到寶珀品牌在中國是如何「從0到1」逐步建立起品牌知名度,在品牌建設和管道發展中,如何從建立核心圈層用戶認知到近年來不斷「破圈」發展贏得更多年輕消費者喜愛的策略演進。於文字之外,讀者們也可以清晰看到廖信嘉先生作爲「寶珀1號員工」的職業發展路徑,那也是一個品牌推手最忠誠的人生告白。

此次對話,我們代表讀者向作者提出幾個與本書有關的問題,以下內容根據現場訪談實錄整理編輯而成:

特約訪談主持:張延,FT中文網出版人

FT中文網:作爲寶珀在中國的品牌推手,在品牌影響力從0-1的建設過程中,您遇到最困難的問題是什麼?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廖信嘉:寶珀是我進入奢侈品行業的第一份工作,很幸運到今天我還在爲這個品牌工作,這也是我喜歡的工作。說到困難,作爲一個奢侈品牌的豪華腕錶品牌,二十多年前剛進入中國時,沒有足夠的品牌力、影響力是最大的困難。那個時候,豪華腕錶品牌還不多,中國市場對於豪華腕錶認知和消費羣體也是剛剛開始,作爲寶珀一個新進入中國的品牌來說,投入的市場資源和費用都非常有限,經銷商對品牌的認識和信心都不足,所以那個時候「打開局面」、建立品牌認知是非常挑戰性的工作,確實遇到很多困難。

「萬事開頭難」,既然明白了品牌力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那就圍繞建設品牌力出發,從最基礎的管道建設做起。那個時候,我全身心投入到品牌梳理的工作中,把「寶珀」品牌的特點、寶珀作品在工藝上的獨特價值,這些具有濃厚專業知識與歷史積累的東西整理出來,投入儘可能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向經銷商和銷售人員進行培訓,不斷輸入強化品牌知識。這是一個長期的、細緻的溝通過程,讓經銷商相信我們的產品有潛力、品牌有前景。哪怕起初銷量很小,我也要和團隊一起設定一些切實可行的目標,比如先確保每個月每家店能賣出一兩隻表,下一階段提高到每月兩三隻。通過這些循序漸進的成長,腳踏實地壘起寶珀的品牌影響力、贏得最初一批客人的信任,逐步建立起經銷商的信心,同時我們自己團隊也在這個過程中成長起來,對品牌、對這份工作更有信心了。有了管道、有了第一批用戶,品牌知名度才能慢慢擴大,在不斷成長的業績背後是一次次深入人心的溝通,與經銷商、與每一個客人都成爲朋友,瞭解他們的想法,而不是大家看上去「奢侈品很高傲」的那種姿態。作爲一個品牌推手,一定要有躬身入局的心態,全力投入當下的工作,才能獲得市場的積極反饋,同時在寶珀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經銷商網路後,總部的支持和資源投入也順勢自然地增加了,在經歷了最初的困難後,寶珀作爲豪華腕錶的品牌最終在中國市場「從0到1」站穩了根基。

《在時間中修行》作者廖信嘉先生與FT中文網出版人張延女士

FT中文網:寶珀在中國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您在書中提到了很多動人的故事,作爲品牌運營者,您認爲能夠把不同勢能聚在品牌周圍,共創發展最關鍵的成功要素是什麼?

廖信嘉:我認爲讓各種資源凝聚起來推動品牌發展的關鍵,在於建立合作共贏的生態,以及開放包容的心態。奢侈品牌在中國的發展,不可能靠我們自己單打獨鬥,需要整合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力量——包括媒體、KOL、文化機構、零售管道等等不同層面的夥伴。作爲品牌的推動者,我一直強調與合作伙伴之間是「雙向溝通、互相學習」的關係,不能作高高在上的單向輸出。注重傾聽對方的想法和需求,耐心細緻地分享品牌的理念和價值觀,讓大家都有參與感和認同感,在長期的交往中建立彼此信任,讓合作伙伴成爲品牌共贏的一方,只有這樣才能把不同領域的資源擰成一股繩,共同爲品牌發力。這些年來,我們和很多跨界夥伴一起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大家都從彼此身上學到了東西,這種良性的互動本身就是品牌財富的一部分,也是逐步爲寶珀品牌影響力不斷向上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很難被複制的。

在堅持品牌傳承的同時,我們也勇於創新,這是取得長期成功的另一要素。寶珀有近三百年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我十分重視保護和傳遞品牌的核心價值,比如製表文化和專業精神。但傳承不等於墨守成規,我們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用新的方式讓傳統煥發活力。舉例來說,在市場傳播上我們既耕耘傳統媒體,也率先嚐試新媒體。當很多同行還侷限於平面媒體宣傳時,我們已經開始與財經作家、自媒體平臺嘗試合作,用更垂直精準的媒介平臺去觸達年輕的受衆羣體。

此外,我們大膽嘗試奢侈品電商化的行銷創新。記得有一次我們通過線上平臺限量發售百隻腕錶,結果引發粉絲搶購,一掃而空——這是以前難以想像的「破圈」舉措。這種創新之所以能成功,也是因爲我們對市場趨勢有敏銳的判斷,並且提前做好了風險評估。再比如與故宮博物院等文化機構的跨界合作,也是我們平衡傳承與創新的體現。以和故宮博物院的合作爲例,一方面,故宮所代表的中華文化與我們的品牌精神有契合之處,合作能夠提升品牌文化內涵;另一方面,當時總部對這類跨界是否合適有所顧慮,我們在經過了慎重評估後,認爲風險可控且潛在收益巨大,所以最後堅持把握住這個寶貴機會。事實證明,這次合作豐富了寶珀在中國的文化認同。這些經驗都表明了堅守品牌初心和勇於與時俱進並不矛盾。關鍵在於把握兩者之間的平衡:既要保證任何創新舉措都符合品牌定位和長期策略,又要有膽識抓住稍縱即逝的市場機遇。在傳承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品牌才能既保持自身的基因,又不斷注入新的生命力。

FT中文網:中國奢侈品行業經過近三十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週期,站在當下更面向未來,作爲始終堅持在一線的品牌建設者,面對深度變化的市場,您對從業者尤其是年輕的新進入奢侈品行的朋友們,有哪些具體建議?

廖信嘉:這幾年中國奢侈品市場的變化確實非常快、非常大,新一代從業者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我給他們的第一條建議是保持謙遜開放的態度。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可能容易對自己過於自信,甚至有些急躁,對於不同意見的接受度沒那麼高。但在奢侈品這樣競爭激烈、變化迅猛的行業裏,盲目自滿是很危險的。你必須隨時準備接受質疑、接受挑戰。別人對你的質疑並不一定是壞事,很多時候是促進你思考和成長的動力。遇到批評或不同聲音時,不要抗拒,擺正心態、嘗試虛心聽取,把它當成完善自己的機會。

第二條建議是要學會高效溝通,主動對接資源。奢侈品行業經常是跨國運作,品牌總部和中國市場的節奏可能並不同步。這就需要年輕從業者具備出色的溝通能力,能夠及時向總部闡明市場情況和自己的想法。不要等著別人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而要主動彙報、主動爭取支持。這種溝通要持續進行、潤物無聲地建立信任。即使你的想法一開始沒有被接受,也不要灰心,可以換一種表達方式或選擇更恰當的時機再試一次。有時候總部同事可能因爲對當地市場不熟悉而產生疑慮,這很正常。只要我們溝通不懈、證明自己的思路確有道理,久而久之對方就會被說服。在這個過程中,耐心尤爲重要。別害怕溝通、別偷懶,要用事實和數據讓別人理解你的判斷。當然,如果某次提議碰壁了,那就調整方法改日再戰。這種反覆錘鍊不僅能解決眼前的問題,更能讓你迅速成長。

最後,我想強調緊跟變化、迅速適應的重要性。市場進入新週期,新技術、新管道、新消費觀念紛至沓來,年輕從業者一定要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和學習能力。中國市場變化之快舉世矚目,我們經常說「不進則退」,你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跟進行業趨勢,才能在變化中抓住新的機遇。具體來說,無論是在行銷手段上擁抱數位化轉型,還是在產品和服務上洞悉年輕消費者的新需求,都需要你快速反應、勇於嘗試。同時也要有大局觀,在適應變化的同時確保自己的決策符合品牌長遠利益。這些都是在深度變化時期立足於行業的必備素質。

FT中文網:寶珀作爲一個近三百年曆史的品牌,如何持續吸引年輕消費者,實現真正的「破圈」?

廖信嘉:對於擁有悠久歷史的奢侈品牌來說,「吸引年輕人」絕不是簡單的迎合,而是要在傳承與創新中尋找與年輕人的共鳴點。首先,我們要理解年輕一代消費者的變化。經過二十多年的行業歷程,我觀察到中國的奢侈品消費者世代差異很明顯:早期的主力消費者大多出生於六、七十年代,他們是中國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對經典傳統的東西情有獨鍾。當80後、90後開始成爲新興消費羣體走上臺前時,他們在審美和選擇的標準上,跟上一代很不一樣。爲了滿足年輕客戶表達個性的需求,很多產品在設計和行銷上,都有很多大膽的突破。例如更誇張前衛的腕錶設計、更年輕化的廣告創意等等。當時經濟環境較爲寬鬆,年輕人願意嘗試新鮮事物,品牌在保持核心價值的前提下,可以大膽玩出一些花樣來「圈粉」。這些舉措在當時看來有些打破常規,但確實吸引了一批年輕用戶的關注。

然而,趨勢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幾年,受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年輕消費者的心態也有所轉變,經典的、具有豐富內涵的作品重新回到「C位「。作爲具有悠久歷史積澱的品牌,寶珀始終把品牌的匠心精神、卓越工藝價值用更生動、更全面的方式呈現給客人。當褪去市場干擾和浮躁的情緒之後,年輕羣體的成長也逐步趨向更有深度、更內斂的狀態。我一直認爲,吸引年輕人並不是要拋棄傳統,而是要用年輕人能夠接受的方式去詮釋傳統。通過深入研究他們的喜好,瞭解不同時代環境對年輕一代的影響,我們可以找到傳統價值觀與當代潮流的結合點,順勢而爲地組織品牌行銷活動,不僅讓百年品牌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又通過影響力的擴大不斷鞏固品牌根基。

2018年由寶珀、吳曉波頻道、FT中文網共同發起的《寶珀青年企業家午餐會》活動啓動現場

此外,在「破圈」和創新的過程中,我們非常注重與年輕一代的溝通方式。現在的年輕消費者獲取資訊的管道和方式和過去截然不同。社群媒體、短影片、線上社區,這些都是他們的活躍空間。我們當然會運用數位化手段去接觸他們,比如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互動、講述品牌故事,讓寶珀出現在年輕人常用的語境中。但是我始終堅信,對於奢侈品來說,線上再熱鬧也替代不了線下的真實體驗。情感鏈接和親身體驗是奢侈品牌打動年輕消費者的關鍵。我們努力把年輕人請到線下,讓他們近距離感受品牌的產品和文化細節。從製表工坊的工藝展示,到線下沙龍的交流活動,都讓他們觸摸到實物、感受到溫度。這種面對面的溝通能建立起更深厚的信任和情感認同,是任何虛擬行銷所無法完全替代的。

歸根結底,「破圈」意味著我們要走進年輕人的世界,同時也邀請他們走進我們的世界。我們既要善於傾聽年輕人的聲音,也要勇於講出品牌自己的故事,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我相信只要真誠地對待年輕消費者,持續提供有價值、有意義的品牌體驗,年輕人自然會被我們吸引,願意加入到品牌的朋友圈中來。

FT中文網:作爲奢侈品行業的資深人士,請您給剛進入或者非常希望進入奢侈品行業的年輕人提一些職場建議

廖信嘉:我對初入行的年輕朋友們提三點建議,這也是我切身的工作體會。

首先,要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只有發自內心地熱愛,你才能投入最大的熱情和毅力,這一點有點像找對象結婚,「唯有真愛方能長久」。奢侈品行業光鮮亮麗的背後,其實有許多不爲人知的辛勞和付出,工作的瑣碎程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定力去完成好每一步的工作。如果沒有「真愛」的支撐,在這一行尤其是當前行業發展正處於深度變革時期,一旦遇到挫折你就很難堅持下去。

第二,要有耐心,並且學會承受壓力和挫折。奢侈品和其他行業一樣,並非永遠光鮮亮麗,也註定不會永遠一帆風順。具體到每個投身其中的個體,我們都會經歷業績的起伏、市場的波動,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挑戰。年輕人最初進入職場,往往會遇到各種困難經受一些委屈,這時候更需要沉住氣,不輕言放棄。我常說「要沉得下心來做事,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當事情不如意時,與其抱怨環境,不如靜下心來提高自己的本領,把能做的事情做得更好,在實際工作中鍛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只有經歷風雨、穩紮穩打,才能逐步成長爲可以獨當一面的行業人才,而這個過程是沒有人能走捷徑沒有人能代替你去完成的。

第三,要保持好奇心、要持續學習。如果你真的熱愛奢侈品這個行業,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也是對事業忠誠度不斷提升的一個過程。奢侈品行業是一個涵蓋品牌歷史、文化、藝術、工藝、行銷等諸多方面的「大領域」,它要求從業者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具有很好的知識儲備能力,同時也是一個與時代發展密不可分的行業,只有那些能夠捕捉時代脈搏、不斷拓展視野具有「新」思維的人才能夠走到這個行業的中心位置,在這個行業走得更穩、更遠。年輕人只有注重自身內功的修煉,爲自己不斷增強「內核」,纔是個人發展的硬道理。這裏所說的學習不侷限於一個品牌的業務知識,還包括從不同領域汲取知識和能量,在每一次實踐中總結反思,建立自己獨特的知識和能力架構。只有你的能力真正提高了,機會來了你才能抓得住。另外,我也想再強調職業忠誠度的重要性。在一家優秀的品牌或公司長期耕耘,深度參與其發展,你會對行業有更系統的認識,自身也會隨之沉澱和成長。現在很多年輕人追求快速成功,但我認爲在奢侈品這樣講究積澱的行業裏,長期主義纔是更穩健的路徑。當你回顧自己的二十年職業生涯時,你會發現正是這些長期投入和堅持學習,讓你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堅持熱愛、堅守初心、不斷成長,這是我送給行業新人的心得。

正如這本書的題目《在時間中修行》一樣,每個人都有一段獨特的職業旅程,讓時間的刻度成爲每一點進步的人生標識,慢慢積累,時間會給予每個人最好的回贈!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