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跨大西洋裂痕的光明面

從文化角度來看,歐洲和美國之間的聯繫減少並不是最壞的事情。

在美國的日常用語中,「亞洲」一詞往往指東亞或東南亞。在英國,這個詞更常指印度次大陸。聽著,這些事情不是我能決定的。這與歷史上的移民模式有關:誰去了哪裏。它也可能發生變化。但這表明,美國與世界上最大大陸的接觸與英國截然不同。

這只是最小的差異。英國黑人的祖先可能是在1945年後自願來到這個國家的,而美國黑人的祖先可能是幾個世紀前被迫來到這裏的。在美國,定居者對待原住民的方式是一個仍然敏感的話題。儘管克勞狄烏斯皇帝(Emperor Claudius)無疑很嚴厲,但「本土」不列顛人的流離失所問題在幾千年間已經失去了一些顯著性。

如果「覺醒」意味著關注羣體身份,那麼它在美國並不合適。但至少,它是以美國爲背景構想出來的。是什麼讓英國人認爲它在他們不同的環境中有意義?或者在歐洲呢?我爲這一教條的明顯消亡而乾杯,但即使是在英國對它的討伐也帶有美國的味道——略帶宗教色彩,非常網路化——這很快就會讓公衆感到不安。

您已閱讀23%(401字),剩餘77%(13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