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並不意味著機器人即將到來

哈丁:在用人工智慧製造人形機器人之前,先將其用於改造現有的機器,如汽車,可能更有意義。

人形機器人Pepper誕生於2014年。它曾經受到短暫的追捧,包括前往英國《金融時報》與編輯會面。其主要支持者軟銀公司(SoftBank)的掌門人孫正義說:「這是一個自主行動的機器人,由愛驅動。」阿里巴巴和富士康也投入了數億美元,努力讓機器人成爲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一部分。然而事與願違。日本的公共圖書館裏偶爾還能看到Pepper,但它沒有插電,低著頭,就像一個四英尺高的匹諾曹,夢想著成爲一個真正的男孩,但從未實現。該產品於2021年停產,僅生產了27000臺。

然而,人形機器人的願景——這樣的機器人非常像我們自己,可以完成我們不想做的所有工作——太誘人了,讓人無法長久放棄。最近,人工智慧取得的巨大進步激發了人們對機器人技術的新一輪熱情。晶片設計公司輝達(Nvidia)的執行長黃仁勳(Jensen Huang)今年早些時候說:「下一波人工智慧浪潮是物理人工智慧。理解物理定律的人工智慧,可以在我們中間工作的人工智慧。」輝達藉助人工智慧模型訓練的熱潮成爲全球市值第二大的公司。

數十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正湧入機器人新創企業。他們的目標是應用同樣的模型訓練技術,讓電腦預測蛋白質將如何摺疊或生成驚人的逼真文字。首先,他們希望讓機器人理解他們在物理世界中看到的東西,其次,讓機器人能夠自然地與之互動,解決如拾取和操控物體這樣簡單動作中所蘊含的巨大編程任務。

您已閱讀34%(580字),剩餘66%(11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