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Lex專欄:無論如何衡量,私募股權基金的表現都很糟糕

投資者急於回籠資金,迫使私募股權基金不得不降低標價以售出資產。

績效評估是一門不完美的科學:每個指標都有其利弊。然而,移動球門很難表明比賽進展順利。在私募股權行業,「投入資本分紅率」(Distribution to Paid-in Capital)已成爲新的內部收益率(IRR)。

從表面上看,將重點轉向DPI而非IRR令人困惑,因爲該行業在這兩方面的表現都很糟糕。

PitchBook表示,在截至2024年3月的一年裏,私募股權的年化IRR降至10%以下。這遠低於該行業過去設定的25%的目標,甚至低於股權成本的粗略基準。在同一時期——公認出色的時期——標普500指數的無槓桿投資回報率爲30%。

您已閱讀29%(265字),剩餘71%(6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