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法國經濟學家弗雷德裏克•巴斯夏(Frederic Bastiat)設計了一個著名的思想實驗,講述了一個吵鬧的孩子打碎了他父親商店的櫥窗。一位目擊者安慰了心急如焚的店主,並聲稱這破碎的窗戶至少能爲玻璃匠提供一份有益的工作。那麼,這種破壞行爲是否可以視爲一種經濟刺激呢?
並不是這樣。供應商需要支付給修理者——並沒有淨收益。但許多人在看待當前經濟時,都會陷入「破窗謬論」。最近,評論家們聲稱泰勒絲(Taylor Swift)的巡迴演唱會爲美國和英國經濟增加了數億美元。他們忽略了一個反事實:如果沒有購買演唱會門票,斯威夫特的粉絲們(Swifties)會如何使用這些錢。
這種誤解凸顯了我們傾向於重視可見的事物而忽略隱藏的事物。僅僅因爲我們見證或測量了某些經濟活動,並不意味著它們能夠創造淨價值或具有生產力。事實上,如果巴斯夏今天還活著,他可能會對我們在日益複雜、金融化和服務驅動的經濟中如何評價某些活動提出一些質疑。
您已閱讀25%(414字),剩餘75%(12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