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商學院

Netflix版《三體》:燒腦科幻,製作華麗

Netflix的這部劇以20世紀60年代中國的扣人心絃的懸疑開始,但隨後情節變得混亂。
潔絲•康(Jess Hong,扮演原著中程心的角色)和約翰•布萊德利(John Bradley,扮演原著中胡文的角色,在本劇改編後成爲主角之一)在《三體》中的劇照

《三體》嚴格來說,並不是大衛•貝尼奧夫(David Benioff)和D•B•韋斯(DB Weiss)在結束《權力的遊戲》之後推出的首部作品。他們與Netflix簽下的第一份大合同的首個項目,出人意料地,是《The Chair》——一部尖銳且未受到足夠評價的校園諷刺劇,由他們擔任執行製片。該劇在播出一季後便被取消,其不大的預算現在可能剛好夠在這部耗資鉅額的科幻系列裏製作一秒鐘的CGI。《三體》影集由貝尼奧夫、韋斯和亞歷山大•伍(Alexander Woo)共同創作。

這部影集以電視上光鮮的科學家、世界末日的情景和詭異的銀河現象爲中心,改編自劉慈欣的同名暢銷大作:這是一部將物理、哲學和政治融爲一體的傑作。然而,儘管改編想像力如此豐富的著作看起來輕而易舉,影集本身卻表現平平,它挑戰了觀衆的思維,但很少真正吸引他們深入探討人類本性、科技、我們這個星球的現狀及那些遙遠星球的問題。

您已閱讀42%(471字),剩餘58%(6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