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編輯精選》中提出的問題,在上週得到了響亮的回答。「全國穩住經濟大盤」十萬人大會,以極其罕見的形式,從政府的最高層,發出了救經濟的強烈信號。儘管「抗疫」與「救經濟」兩者如何協調的問題,尚未得到明確解答,但可預期未來一段時間各級政府經濟主管部門將爲此絞盡腦汁,出臺各種落實政策。但是這些政策落地的效果,以及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大盤」的走向,恐怕要到今年第三季度才能得到較爲清晰的展現。

中國經濟

以兆級消費補貼,穩住中國經濟大盤

滕泰、張海冰:消費超預期下滑或造成經濟「失速尾旋」風險,只有儘快出臺兆級別的大規模消費補貼政策,才能穩住中國經濟大盤。

中國經濟到了要保韌性的時候了

賀軍:在國際國內多重壓力下,中國經濟目前正不斷逼近韌性的臨界點。保住經濟韌性,是中國當前和今後極爲迫切的關鍵挑戰。

房貸降息是風向標

劉淵:房貸降息政策背後的意義重大,接下來房地產政策方向將從防止過熱,轉向託底、防止跌太快,且未來還會有更多穩樓市的政策出臺。

我們對「消費」的誤解有多深?

章凱愷:「消費」者,「消損、耗費」也,特定歷史時期的貶損之名可以休矣。「消費」是人獲得效用的過程,而對其判斷只在每個個人的心中。

老無所依

周文淵:如果未來的養老金從年輕人中獲得的融資越來越少,那麼提高養老金資產的運營效率,致力於提高長期回報率,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徑。

上海疫情三重衝擊:供應鏈、消費和出口

邵宇、陳達飛:疫情之下,復工難凸顯什麼問題?上海在全國供應鏈中的位置如何?加速推進復工復產,可最大限度地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影響。

疫情對外貿企業的衝擊

羅維晗、夏春:過於嚴格的防疫政策會導致勞動力市場供需失衡,當前各國領導人應該放下矛盾,協調應對疫情與經濟的多重衝擊

中國央行:「平衡木」不易走

朱寧:大規模放寬貨幣政策可能會實現提振短期成長的目標,但也可能導致股市和樓市泡沫膨脹。

大國博弈與產業鏈安全

中國如何有效應對脫鉤、遏制和制裁?

宋欣:中國的全球戰略升級迫在眉睫,而對美歐對華政策的脫鉤、遏制和制裁等武器潛在危害的研判則成爲核心中的核心。

複雜地緣政治當前,中國如何維護金融安全?

布萊恩•黃:金融安全來自於金融融合,只要中國市場及投資資金能成爲世界上任何國家皆不能缺的核心支柱,中國金融系統應當大致能維持安全。

近憂和遠慮:越南崛起與中國產業外遷

沈建光:當下越南製造並不能撼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但中長期來看,歐美日「產業鏈去中國化」戰略將爲越南等新興製造國提供絕佳助力。

捷時雅:中國很難發展出先進的晶片技術

這家日本半導體材料製造商的執行長表示,中國缺乏在尖端半導體領域進行追趕的基礎設施,「很難」發展出先進的晶片製造技術。

國家產業鏈的二元悖論

徐奇淵:既要實現國家產業鏈全球競爭力,又要能夠完全自主不依賴於進口,這幾乎不可能。在這方面,美國經驗是什麼,對中國有何啓發?

新加坡與香港的金融競爭:傳言與真相

吳沛哲,夏春:疫情爆發至今,新加坡製造業是唯一沒有出現負成長的行業。香港與新加坡在金融業的競爭上各有優勢,取長補短纔是發展的王道。

俄烏戰爭

俄羅斯搖擺於霸權與帝國之間

孫興傑:俄烏戰爭已經進入僵局,面對西方,俄羅斯越來越明顯地表現出遭遇一場「克里米亞戰爭」式的局面,未來它是否會強化「東向」戰略?

烏克蘭抗俄戰爭應該打到哪一步?

考夫曼:烏克蘭有可能打贏戰爭的前景給西方支持者帶來問題。「打贏」是指把俄軍打退到之前的接觸線?還是收回全部被佔領土?

高階視點:對話海國圖智研究院院長陳定定教授

在俄烏戰爭滿三個月之際,陳定定教授進一步分析了戰況走勢,談論了北約是否會東擴到亞洲,以及戰爭對全球能源市場、糧食供應和供應鏈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