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十多年來最嚴重的空難,是過去一週讓中國人心焦的幾場危機之一。俄烏戰爭對中國的次生影響,以及中國內地多個城市尚在發展中的奧密克戎疫情,都令市場和普通民衆感到焦灼不安。從全球石油、天然氣市場的動盪,到糧食短缺漲價對中東多國政局的衝擊,俄烏戰爭的地緣政治和經濟衝擊波,正像大洋中的一波波海嘯一樣向全球擴散。這場戰爭的撒下的不祥種子,可能在世界各個角落逐漸滋生出各種超乎想像的災難,影響未來數十年世界政治走向。任何一個大國欲在其陰影中獨善其身,幾乎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需要極大的智慧、勇氣與天佑一般的運氣,更需要整個國家的民衆付出巨大的代價與犧牲。

俄烏戰爭的「蝴蝶效應」

俄烏戰爭背後的經濟「閃擊戰」

孫興傑:俄羅斯對烏克蘭的閃擊戰沒有成功,但西方對俄羅斯發動的經濟「閃擊戰」卻意外成功了,這是俄烏戰爭中最具有衝擊力的現實。

烏克蘭戰爭影響深遠

沃爾夫:短期而言,烏克蘭戰爭造成全球經濟增速下降、通膨上升;長期而言,它將危及全球化,使經濟脫鉤不可避免。

貝萊德掌門人稱烏克蘭戰爭標誌着全球化的結束

芬克在致貝萊德股東的年度董事長信中警告稱,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將重塑世界經濟,促使企業撤出全球供應鏈,從而進一步推高通膨。

世界將重回短缺經濟時代

陳功:槍砲聲或許可以熄滅,但世界經濟結構因烏克蘭戰爭而出現的調整,卻不會輕易恢復到從前,世界將會重回短缺經濟時代。

俄烏衝突:地緣政治、人民幣資產與美元流動性

邵宇、陳達飛:俄烏衝突,人民幣表現強勢。人民幣是否擁有避險屬性?俄羅斯戰略調整方向是「脫歐入亞」,一個沒有烏克蘭的帝國走向何方?

烏克蘭戰爭迫使日本反思對俄政策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給許多長期的外交政策目標敲響了喪鐘,但被顛覆得最徹底的還是日本聯俄抗華的願望。

拜登:美國必須領導新的世界秩序

週四啓程訪問歐洲的美國總統本週在對商界領袖發表講話時,暗示了他將在北約總部向西方各國領導人傳遞的主要資訊。

若即若離的中俄關系對中國有利

王英良、布萊恩•黃:中國要充分權衡本國立場,實行理性與剋制的對外戰略,才能減少崛起進程中的戰略透支風險。

從俄烏戰爭看發展氫能的必要性

鄭賢玲:對「新能源」的選擇不應加重有限資源與無限需求之間的矛盾,從歐洲擺脫俄國能源依賴的六大措施來看,綠氫和可再生能源是解決資源約束的最好方案。

俄羅斯侵烏進展不順 白俄羅斯面臨參戰壓力

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迄今拒絕讓缺乏實戰經驗的本國軍隊參戰,但分析人士稱,這位威權領導人違抗克里姆林宮的能力有限。

烏克蘭戰爭並非民主與專制之戰

加內什:促使這場戰爭中的侵略者改變行爲也許有可能,但這很可能需要沙烏地、土耳其和中國的合作。

吉利權衡在俄運營的風險與機會

吉利已暫停其白俄羅斯工廠運營,並權衡繼續在俄運營可能造成的品牌聲譽風險以及外國競爭對手撤出俄市場所帶來的機會。

中國奧密克戎疫情

新冠的終局:如何從動態清零過渡到全面放開?

劉勁:中國面臨三個挑戰,會增加動態清零的成本或者降低其回報,這必然會逐漸推動中國的防疫政策從動態清零到全面開放的轉變。

Omicron毒株侵襲:中國三城防疫比較

葉勝舟:香港自然免疫,長春硬核抗疫,深圳彈性抗疫,各有利弊。疫情尚未結束,總體判斷孰優孰劣爲時尚早,可能也無標準答案。

電子產業鏈上的三隻螞蚱——爲什麼東亞三國對疫情都很謹慎?

李瀚明:在電子產品供應鏈上分工合作的東亞三國在疫情之下,幾乎保持了完全一致的對外管制邊境、對內限制行動的抗疫「鐵桶陣」。

上海艱難探索Omicron毒株「防控新路」

葉勝舟:探索「防控新路」必然伴隨著新風險、高風險。抗疫就是與病毒打仗,市級層面直接嚴格管控,上下齊心,權責對等,更高效更有力。

疫情、通膨、樓市泡沫,誰是經濟弱之禍?

古堯:人們將尋求與病毒共存模式下的適應性生產和生活模式;疫情反撲不會惡化經濟形勢,只是會延長當前經濟運行偏緊境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