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農曆新年和北京冬奧會開幕不到一個月,中國國內新冠疫情仍舊不容樂觀。西安成爲武漢以來疫情第二高峯,上週剛剛有緩解跡象,又出現反覆;隨後河南、深圳、天津等地陸續出現社區傳播案例,天津因奧密克戎變種病毒引發的疫情尤其令人擔憂。毋庸置疑,國內多處散發疫情將令春節前的國內經濟和交通受到衝擊,而奧密克戎的超高傳染性也令先前兩年整體上非常成功的「動態清零」抗疫策略面臨更大挑戰。國際方面,烏克蘭危機剛剛隨著美俄對話而有所緩解,中亞經濟大國哈薩克就出人意料地出現嚴重騷亂和暴力事件,以俄羅斯爲首的集安組織迅速出兵,其軍事幹預的規模和效率都爲多年來罕見,更顯示事件背後的大國博弈格局錯綜複雜。上週同樣出人意料的安理會「五常」核武器大國反對核戰爭和核軍事競賽的聲明,其背後的大國鬥爭與妥協的故事就更耐人尋味。

大國博弈

五常核聲明背後的大國博弈

王鵬:五常核聲明,主要的玩家、施動者是美、俄、中。英、法此次屬於陪練。可以將五常核聲明視爲中美俄三方博弈的產物。

哈薩克抗議給納扎爾巴耶夫時代畫上句號

一度被視爲不過是受命上任的托卡葉夫,已公開從納扎爾巴耶夫手中接過安全部隊的控制權,他立即改變了對抗議活動的應對策略。

集安組織部隊抵達哈薩克維和

俄羅斯和地區盟軍部隊進入哈薩克之際,阿拉木圖市警方稱已有數十人在衝突中喪生,哈薩克衛生部稱有1000多人受傷。

從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中國商業環境調查》看中美衝突

王英良:報告反映了中美關係面向「弱合作,強競爭」的現實下,美國企業的焦慮和不安。但衆多美國企業是理性的,不會輕易選擇離開中國市場。

中國經濟

寄語2022:棋到中局,保持樂觀

徐瑾:中國經濟進入棋盤中局,此刻進退落子,可謂關鍵。如何更好改善營商環境,梳理公衆信心,重整市場機制,仍舊是未來政策應該發力核心。

世茂債務危機加深外界對中國房地產業的擔憂

世茂最近還擁有投資級信用評級,但在有報導稱該公司未能償還債務後,世茂的三筆人民幣計價債券臨時停牌。

中國國內銀行放貸意願減弱

爲滿足年度貸款配額,各銀行在上月虧本購買銀行承兌匯票、而不是積極發放常規貸款,即使這種匯票的收益率已經接近於零。

爲什麼中國沒有選擇「與病毒共存」?

李瀚明:面對疫情,儘管共存和清零兩種做法都能達成目的,但爲了達成降低總影響的目的,不同的國家所需要付出的代價不同。

全球經濟

2022年的重頭戲是降通膨

伊爾艾朗:美聯準等央行誤判了通膨風險,讓市場在2021年迎來「萬物皆漲」,但接下來一年會更艱難,問題是通膨壓力能否有序下降。

2022年十大經濟趨勢

夏爾馬:新冠疫情已經連續第二年重塑世界,加快了從人口出生率下降到數字革命的許多趨勢。本文展望這些趨勢可能如何界定2022年。

南韓晶片製造商在美加強遊說 以向中國供貨

主要目的是應對美中緊張局勢,並爭取到向受到貿易制裁的中國公司——包括華為和中芯國際——供貨的出口許可證。

Lex專欄:今年或迎來獨角獸上市潮

需要謹慎的是,許多進軍IPO的企業並非集中在以高利潤率著稱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