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政府對TikTok的阻擊戰,貌似大局初定,即將達成一個階段性的結果。但是,新的爭議和細枝末節層面的反轉仍如同走馬燈一般不斷上演,令人眼花繚亂。這一方面讓人對「TikTok、甲骨文、沃爾瑪三方合作獲川普政府放生」這一局面能夠持續多久心存懷疑,另一方面,也重新整理了人們對Tiktok這樣一家源自中國的新創公司的韌性和應變能力的認知。這一場政治-法律-技術-資本多層面的較量與交易,爲其他中國公司留下了太多可借鑑學習的經驗。騰訊等即將成爲下一階段「重點目標」的公司,正需要這樣的經驗。
另外,上週英美澳等國媒體還報出這樣一條新聞:中國深圳一家名爲「振華數據」的公司開發的一個所謂「海外核心資訊資料庫」外洩,其中包含世界多國240多萬「軍、政、商、科技、傳媒、民間組織等領域的領袖及核心人物」的資訊,整合了他們在推特、facebook、LinkedIn、Instagram等多個社群媒體平臺和個人部落格、網站、出版物等個人資訊。儘管部分西方媒體對此頗爲緊張,從「數據安全」和「中國資訊戰」等多個角度頗有煽動恐慌的言論和分析,但像《華盛頓郵報》等嚴肅媒體也有更加冷靜專業的分析:這不過是個聚合各種平臺公開資訊的初級資料庫,幾乎沒有高情報價值的敏感、祕密資訊。這些資訊的採集或許違反了一些平臺公司對第三方抓取資訊做出的技術規範和限制,但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冒天下之大不韙之處。而這個資料庫究竟是爲誰開發、供誰使用,纔是真正值得關注的方向。在我看來,這恰恰是國際化的中國企業早就該做的事情,「振華事件」至少說明中國企業的確有這個需求,造就了一個市場。對中國出海企業來說,只有知己知彼、努力彌補資訊落差,纔有可能周全決策、趨利避害。但願「振華事件」只是一個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