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李文章檔案

電影
婁燁回來了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解禁後的婁燁帶著《浮城謎事》擁抱主流市場。作爲第六代導演,他得在喧囂的商業氛圍裏找到自己的表達方式。
2012年10月31日

美食
舌尖上正在消失的美味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真正的美味,不在大牌名廚,而是來自那片土地裏最天然的材料和最質樸的手工。如今,它們已經或者正在消失。
2012年7月6日

電影
再看《陽光燦爛的日子》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20年後,在上海美國學校,和200多名師生一起再看這部老電影,就像再看一部戲中戲。
2012年4月10日

電影
老闆劉德華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2006年,劉德華推出亞洲新星導演計劃,甯浩《瘋狂的石頭》就出自於此,《桃姐》是又一部成功作品。
2012年3月25日

電影
《歸途列車》沒有歸途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這部反映中國農民工春節返鄉的紀錄片獲了幾個國際獎項,但在中國,卻連放映的機會都很難得。
2012年2月9日

電影
賀歲片行銷戰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各電影公司的看片車馬費都水漲船高。一部關注度高的電影,到底有多少評論是真實的、有價值的,已經越來越難以分辨。
2011年12月27日

電影
《失戀33天》成黑馬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這部影片和99%的國產電影不一樣,導演滕華濤用了最簡單的方法,講一個人的故事,且說的是人話。
2011年11月22日

電影
華語文藝片的幕後大佬

影評人果子李:《轉山》、《星空》、《hello !樹先生》等好口碑的華語文藝片實際上是陳國富、賈樟柯等製片人的比拼。
2011年11月15日

《桃姐》讓港片返璞歸真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香港電影人窺視內地市場,小心翼翼收起港片特色,拍了大量迎合內地口味的商業片。許鞍華是其中的異類。
2011年10月11日

電影
誰賺了電影票房?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票房被偷,大多數國外製片方傾向於低調處理,埋頭數錢。否則,任何風浪都可能導致這部電影遭到禁映的風險。
2011年8月25日

電影
《鋼的琴》的票房迷失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鋼的琴》陷在窘迫的經濟狀況裏,在它的背後卻是中國內地電影突飛猛進的繁榮傳說。
2011年8月2日

電影
香港影壇「釘子戶」杜琪峯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絕大多數香港導演爲了進中國內地市場,都捨棄了黑幫和妓女題材。而杜琪峯逆市拍攝了《黑社會》三部曲。
2010年8月26日

馮小剛
馮小剛和「大片陰謀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馮小剛的聰明之處在於,他很快找到了一個好故事化解了官方、商業以及藝術的衝突,拍出了一部好電影,並得到了票房的成功。
2010年7月29日

電影
執行董事周星馳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果子李:周星馳擁有上市公司比高集團35.64%的股份,成爲第一大股東。按照對股東的承諾,公司在未來5年裏要製作5-20部電影。
2010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