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菲關係

中菲關係五十年,歷史轉折中搖擺的菲律賓

吳湘寧:菲律賓正站在戰略十字路口:是繼續強化與美國的軍事同盟並承擔更高的安全與經濟成本,還是迴歸更務實、更韌性的平衡外交路線。

2025年6月9日,中國與菲律賓迎來建交50週年。本應成爲雙方共同慶賀的重要歷史節點,但整體氛圍卻顯得相對沉寂。儘管菲律賓總統馬可仕6月7日晚主持了馬尼拉標誌性建築瓊斯橋的亮燈儀式,重申菲中持久友誼,慶祝菲中建交50週年,但璀璨煙花背後的冷清氛圍和政治疏離感,折射出小馬可仕政府自2023年以來對華政策的激進轉變、地區穩定與安全因此受到的衝擊,以及雙邊互信由此受到的嚴重侵蝕。這背後交織著複雜的國內政治博弈、經濟與安全需求矛盾以及美國戰略施壓等複雜因素。

自2010年阿基諾三世上臺後,菲律賓的對沖戰略由阿羅約時期的「接觸爲主」轉向「制衡爲主」,致使中菲關係持續惡化。2022年小馬可仕上臺後,短暫延續了杜特蒂任上對華的務實接觸戰略,但很快於2023年初通過擴大美軍基地部署轉向制華,並隨著仁愛礁衝突升級徹底在南海與中國對抗。自2023年起,小馬可仕總統在多個關鍵國際場合密集強化了菲律賓對領土主權問題的立場。 其標誌性表態包括:2023年11月訪問夏威夷時宣稱「菲律賓不會將哪怕一寸領土割讓給任何外國勢力」;2024年2月於澳洲國會演說中,再次強調菲方絕不容忍任何外部力量侵佔「哪怕是1平方英寸的主權領土」。尤爲值得關注的是,在隨後的第21屆香格里拉對話會上,小馬可仕明確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及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定位爲菲律賓南海政策的「基石」,聲稱二者均「承認」了菲方的所謂「合法權利」。這一系列高層外交言行,清晰勾勒出菲律賓政府在主權議題上的強硬姿態。隨後簽署的《菲律賓海洋區域法案》(Philippine Maritime Zones Act)及《菲律賓羣島海道法案》(Philippine Archipelagic Sea Lanes Act)進一步強化了菲律賓主權聲索的法律框架。

從戰略實施層面來看,小馬可仕政府的政策轉向清晰可見。其一,深化美菲軍事同盟。2023年初,美菲決定擴大2014年簽署的《加強防務合作協議》 (EDCA),同時菲方向美軍新增開放四個軍事基地(總數達九個)。尤爲關鍵的是,其中三個位於呂宋島北部的基地,直接輻射臺海與南海戰略通道。其二,升級聯合軍事行動。美菲重啓「肩並肩」聯合軍演並提升其規模和指向性,參演兵力達1.7萬多人,並首次深入擴展至南海爭議海域12海里以外的區域、進行威懾性武器的部署演練、納入更多南海域外大國,意在將雙邊演習實質性地轉化爲多邊化的地區安全協調機制與力量投射平臺。其三,轉變海上爭端應對模式。菲律賓海岸警衛隊(PCG)自2023年初高調推行其透明度倡議(Transparency initiative),策略性地主動曝光其聲稱的中國脅迫行爲,標誌菲律賓放棄杜特蒂時期傾向於低調雙邊磋商的模式,轉而採取公開化、國際化的施壓路徑。其四,強化防務能力投入。從實際的國防預算和採購來看,菲律賓2025財年國防預算同比成長10.3%,同時菲海岸警衛隊2025財年預算將達312.8億比索,比2024年增加約72.6億比索,主要用於船艇採購、人員擴充以及裝備更新,旨在實質性提升其在相關海域的常態化警戒巡邏力量。可以說,無論是從戰略敘事的話語構建還是戰略實施的實際推進,小馬可仕政府已全面逆轉了杜特蒂時期的親華務實路線,轉而堅定推行依託美菲同盟強化領土主權議題、並以此制衡中國的戰略方針。

您已閱讀30%(1385字),剩餘70%(324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