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英國外交政策

英國穿針引線:中美博弈中的斡旋者

青木:脫歐之後一度戰略失語的英國,正嘗試以「穿針引線者」的姿態,重新確立其在多邊體系中的中間角色。

當地時間6月9日至10日,中美經貿中方領頭人、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峯與美方領頭人、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及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貿易代表格里爾在倫敦舉行中美經貿磋商機制首次會議。經過12小時馬拉松談判,中美雙方原則上就落實兩國元首6月5日通話共識以及日內瓦會談共識達成了框架,將向各自國家領導人彙報此次會議情況以及原則上達成的措施框架。

相比稀土出口、半導體限制與簽證政策等敏感議題,會談的地理座標本身值得玩味:在會談地點尚處於保密狀態時,ChatGPT就給出了精準的預測,坐落於與白金漢宮旁,建於1825年的蘭卡斯特宮Lancaster House。

這裏曾是英王喬治五世的私人社交場所,著名的名媛成人禮夏洛特女王舞會就在此舉行。目前歸屬於英國外交、聯邦及發展事務部,常用來作爲國際高級別談判、閉門會晤、戰略對話的場地——如冷戰時期的東西方外交會議;非洲前殖民地獨立前夕的「去殖民談判」;歐盟脫歐前後的英歐技術磋商。

您已閱讀17%(401字),剩餘83%(19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