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世界資產(Real-World Assets, RWA)通證化,作爲一項站在金融科技前沿的創新,正與全球新能源產業的巨大融資需求歷史性交匯。這一融合不僅是技術層面的革新,更預示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支持綠色低碳轉型的範式重構。RWA通證化旨在將光伏電站、風電場、儲能設施乃至碳信用等有形或無形資產,通過區塊鏈技術對映爲數字通證,成立資產的「數字孿生」,以期大幅提升資產的流動性、透明度與可得性。國際結算銀行(BIS)的研究指出,通證化是貨幣金融體系演進的關鍵一步,其核心在於通過在通證中嵌入規則和轉移邏輯,實現有條件的自動履約,從而拓展經濟活動的邊界與可能性 。世界經濟論壇(WEF)亦強調,此種變革遠不止於技術升級,它觸及資產所有、管理和交易方式的根本,蘊藏著釋放巨大經濟價值的潛力 。
與此同時,新能源產業肩負著實現《巴黎協定》目標及各國「碳中和」承諾的緊迫使命,其發展對全球可持續未來至關重要。然而,新能源項目普遍具有投資規模大、建設週期長、初始資本需求高的特點。據國際能源署(IEA)與世界銀行等機構的觀察,發展中國家的新能源項目尤其面臨嚴峻的融資缺口,傳統融資管道因成本高昂、流程冗長及投資者基礎狹窄等因素,已難堪重負 。全球基礎設施投資的整體缺口亦十分龐大,全球基礎設施中心曾預測,2018年至2040年間,這一缺口約爲15兆美元 。中國作爲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和新能源生產國,已明確提出2030年前碳達峯、2060年前碳中和的「雙碳」目標。世界銀行測算,中國爲實現2060年碳中和目標,可能需要高達14至17兆美元的額外綠色投資 。如何有效動員如此巨量的社會資本,成爲決策者面臨的核心挑戰。
在此背景下,RWA通證化提供了一條極具潛力的新路徑。通過將新能源資產的預期收益或所有權分割爲標準化的數字權益,不僅能顯著降低單筆投資門檻,擴大投資者羣體,還能借助區塊鏈技術提升融資過程的透明度與效率。全球RWA通證化市場規模的快速成長預期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波士頓諮詢公司(BCG)與ADDX的報告預測,到2030年,全球鏈上通證化資產價值或可達16.1兆美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