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人工智慧

另類數據隱患:AI時代下的信貸市場

熊琰:人工智慧技術高速發展,有機會被部分借款者用來美化其信貸資料以獲批貸款。貸款方不如自我設限,集中提高收集數據的質量,同時增加貸款利潤。

大數據正深刻改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金融信貸市場亦不例外。以Upstart爲例,這個運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金融信貸的領先者,充分利用各類另類數據來支持信貸審批過程。當中包括借款人的工作經歷、教育背景和專業等資訊,甚至涉及借款人的行爲數據,如申請貸款的時間、申請金額以及他們如何找到該貸款產品。這些數據在提升信貸模型的預測能力方面至關重要。正如Upstart執行長Dave Girouard所指,Upstart的信貸模型與傳統模型相比,不但通過率高,而且利率低,讓更多消費者能夠獲得信貸【注1】。在中國,近年同樣湧現一批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技術進行信貸審批的公司,螞蟻金服和騰訊金融便是最佳例子。

借貸能力對消費者至關重要,而使用市場中海量數據的行爲也引起了監管者的高度關注。早在2019年,美國國會就召開了聽證會,探討在信貸市場中使用另類數據,能否提升獲得信貸的機會【注2】。歐盟則在2018年全面實施《通用數據保護條例》,設定數據使用的基本原則。2021年,歐盟進一步推進針對消費者信貸的修正條例,旨在更有效地規範信貸市場中如何收集和使用數據【注3】。

總體而言,這些數據法規在於提升數據收集和使用的透明度,規範並限制使用特定數據,同時明確數據所有權,從而賦予借款人更多的數據權利。這些監管措施真的可以保護借款人的權益,並有效規範借貸市場嗎?

您已閱讀27%(571字),剩餘73%(15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明德商論

本雙週專欄是由港大經管學院的專家教授撰寫,將爲讀者提供對商業、金融、經濟和科技領域最新趨勢和創新的獨特見解。港大經管學院致力於培養一流的商業領袖和推動學術和相關研究,在亞洲導向經濟發展的世界大潮流之下,爲香港、中國乃至世界各國的發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動力。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