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如何應對居民經濟預期轉弱

聃丘泰:預期管理是一門科學和藝術。中國居民預期弱化起源於貿易戰,疫情只是強化了趨勢。政府切不能製造意外,因爲公衆比經濟學家聰明。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判斷當時存在的中國經濟問題是「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指出「我國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成長動力的攻關期,結構性、體制性、週期性問題相互交織,「三期疊加」影響持續深化,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疫情以來,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認爲「國內經濟恢復發展面臨一些階段性、結構性、週期性因素制約」。

經過兩年的疫情,2021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第一次提出「預期轉弱」的概念,「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2022年再提三重壓力,「當前我國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仍然較大,外部環境動盪不安,給我國經濟帶來的影響加深。」 2023年重點強調了「需求不足和預期偏弱」,指出「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社會預期偏弱、風險隱患仍然較多,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外部環境的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2024年9月政治局會議再一次轉向,提出「同時,當前經濟運行出現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爲此,要求「加力推出增量政策,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2024年1季度,中國經濟成長率5.3%,2季度經濟成長率4.7%,3季度4.6%,前3季度經濟成長4.8%,遠遠低於政府5%的經濟成長目標。十月以來,中央各部門出臺了一些列增量政策,提振信心,改善預期。如何看待中國經濟出現的「預期較弱」問題和相應政策選擇呢?

您已閱讀20%(663字),剩餘80%(262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