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

「米萊經濟學」爲何在阿根廷難以奏效?

石爍、程弋洋:米萊改革通過價格放開稀釋貨幣負債和公共支出壓力,爲控制通膨增速創造條件,但這又催生貧困潮。他應採取務實平衡發展策略。

在高債務、低成長的局面下,阿根廷又迎來了貧困潮。國家統計局於2024年9月26日公佈,阿根廷貧困率在今年上半年已衝到52.9%,較2023年底的41.7%高出11.2個百分點,達到近20年來最嚴重水準。這意味著今年340萬阿根廷人陷入極端貧困狀態,每日收入不足1.9美元。然而,米萊自去年12月上任阿根廷總統以來就「舉著鏈鋸,斬向官僚體制」,對國家公共福利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爲何號稱代表草根選民的米萊卻在製造更大規模的貧困?「米萊經濟學」問題出在哪裏?

阿根廷經濟扭曲的源頭

高舉民粹主義旗幟的米萊可能低估了阿根廷經濟危機的複雜性。阿根廷的經濟是一個複雜的迷宮。從黑市上交易的無所禁忌的「藍色美元」,到央行和金融機構推出的繁複鉸扣的金融工具,再到政府出臺的出口稅和進口預先授權,難捱的財政和準財政赤字、調控性和干預性交織的法令規則,最終加劇爲猖獗的通貨膨脹和令人惋惜的衰退。

您已閱讀10%(388字),剩餘90%(336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