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股市

紅利股的「紅利」

王宇哲:不同體量、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主體有望結合自身經營實際更好地平衡資本開支和現金分紅,紅利資產的外延拓展或成爲提升權益市場整體吸引力的槓桿。

2022年以來,宏觀經濟呈現出「量穩價縮」的階段性特徵。在廣譜利率下行的環境中,居民槓桿率大體走平,紅利類資產也成爲權益市場相對佔優的投資品種。2024年二季度,中證全指殖利率超過10年國債收益率,更凸顯出現金回報邏輯的確定性溢價。

近年來紅利類資產的相對吸引力提升,主要受益於以下三重「紅利」:一是名義增速和盈利階段性承壓,資產回報率整體下行,高股息標的成爲絕對收益資金的優先配置方向;二是穩定的時序分紅率和持續的低估值令紅利類資產殖利率維持在高位,抵補了權益投資在利潤和本益比成長上的相對低迷;三是高股息上市公司從分佈上呈現出向中小市值企業擴散的趨勢,高分紅率中小企業佔比提升成爲紅利指數超額收益的重要來源。

展望未來,隨著政策推動上市公司不斷加大分紅、回購力度,不同體量、不同所有制的企業主體有望結合自身經營實際更好地平衡資本開支和現金分紅,紅利資產的外延拓展或成爲提升權益市場整體吸引力的槓桿。

您已閱讀16%(399字),剩餘84%(20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金融宇哲思

王宇哲,民生理財研究部負責人,曾任工銀國際資深經濟學家、總量研究主管、工行養老金戰略資產配置委員會專家委員,中投公司經濟學家,中信併購基金投資經理,清華大學博士,哈佛大學訪問學者。2011年至今,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China&World Economy》等學術期刊發表十餘篇論文,在境內外主流財經報刊發表文章300餘篇,合著4部。主要學術兼職包括:清華大學公共經濟、金融與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盤古智庫研究員,《金融研究》、《國際金融研究》、《公共管理評論》等核心學術期刊匿名審稿專家。獲得2019年大中華地區《機構投資者》宏觀經濟研究最佳團隊入圍獎(海外),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一等獎等榮譽。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