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再訪臺灣觀感散記

陸丁:1993年中國留美經濟學會組織考察訪問臺灣,考察經濟體制和政策,今年學會再訪臺灣。臺灣在均富、產業升級等方面,仍值得學習借鑑。

近幾年來,受新冠疫情後的國際政治和臺海局勢影響,海峽兩岸的學界交流稀疏零落。爲了增進交流了解,應臺灣學術界友人邀請,註冊於美國的學術團體中國留美經濟學會(The 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簡稱CES)組織了一個學術交流團於2024年7月初訪問了臺灣。 15位團員大多是出身中國大陸、就職於北美著名高校的華裔專家學者。筆者有幸參加了這個交流活動。短短數日,交流團行經臺北、新竹、臺中、臺南、南投等城市,拜訪了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大學、新竹清華大學、暨南大學、臺灣師範大學、成功大學等高校和學術機構,與當地一些學術同行和民間人士進行了交流對話,還參觀了一些文化和產業的項目,領略考察了各地風光和民情。雖然行色匆匆,難免浮光掠影,缺乏深入探究,但走馬觀花,耳濡目染,仍有若干感想和觀察。在此不避粗淺,擇要記之,以饗讀者。

經濟與民生

參加這次交流的學會成員,剛剛在中國大陸參加了CES年會和其他交流活動,對中國大陸各地經濟在幾年疫情後的復甦狀況和進程,感同身受。來到臺灣,作爲經濟學者,自然也對此處的經濟和民生格外關注。

您已閱讀8%(470字),剩餘92%(52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