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英國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教授,是《大學爲誰而辦?》(Who are universities for?)一書的合著者
按照財政大臣雷切爾•里夫斯(Rachel Reeves)的說法,「英國很多地區沒有被寫進關於我們國家的故事中」。這一點在高等教育領域體現得最爲明顯。在新工黨執政時期,英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急劇成長,但推動這種成長的主要是一些頗爲相似的羣體。拿我所居住的布里斯托來說,在富裕的Clifton地區,幾乎所有18歲的年輕人都會上大學,而在戰後形成的住宅區Hartcliffe,每12個18歲的年輕人中,只有一個人上大學。
高等教育陷入了危機:向英國學生收取的學費自2017年以來不再成長,而國際學生市場——向他們收取的費用被用於補貼國內學生——則在不斷波動,並且競爭激烈。這是英國最成功的資產和出口行業之一——它迫切需要幫助。
您已閱讀25%(376字),剩餘75%(111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